回購東西隧 劃一收費 - 李德成

回購東西隧 劃一收費 - 李德成

西隧再次加價。它的加價已經成為香港的季節性疾病,病徵首先是汽車流量低,引致收入減少,因此加價;之後是市民抗議,政府像受屈媳婦般說無能為力,於是汽車流量進一步降低,引發另一個加價周期。
加價是否能增加收入,是一個中學程度的經濟問題,答案是要看有沒有替代品。現在我們有紅隧和東隧。當然,東、西隧的股東是有關連的,所以東隧不會在加價上手軟;但還有紅隧,那是政府全資擁有的,加價有着極高難度。可以看到加價後的西隧不能增加收入,西隧的管理層也心知肚明,那他們加價的目的是甚麼呢?一是要逼政府增加紅隧收費,二是要逼政府向他們回購西隧。若他們達到以上其中一個目的,那他們的收入才能大增。
過海隧道不是一個自由市場,不是每個人覺得有利可圖就可以參與,所以不應以市場力量去調節價格;而且香港只有三條過海隧道,若果三條隧道的經營者都是私營公司,便很容易形成寡頭壟斷。現在紅隧由政府擁有,在政治上絕對沒有可能加價,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政府回購東、西隧,並因應交通流量而定立三條隧道收費,又或是簡單的劃一收費。
讓我們看一看紐約的曼哈頓,它和香港島一樣是一個島,在曼哈頓西部的河流有二至三公里闊,和維港的闊度相差不遠。橫越這條河的有兩條隧道和一條橋,都是收費道路,這情形也和香港的三條隧道相似。但曼哈頓的兩隧一橋都由紐約和新澤西海港管理局營運,統一收費八美元,只向進入曼哈頓的車輛徵收,即是說來回平均每程四美元。這樣的統一收費令車流量平均分佈在這三條通道上:華盛頓橋有十四條行車線,平均每日每線的車流量是二萬;林肯隧道有六條行車線,平均每線流量為一萬九千;而荷蘭隧道有四條行車線,每線流量為二萬三千。可見它們的流量大致相同。

同時籌建第四條隧道

反觀我們的三條隧道:紅隧有四條行車線,每線流量為三萬;東隧有四條行車線,每線流量為一萬五千;西隧有六條行車線,每線流量為八千。若果我們能把車流量平均分配到三條隧道上,每線的車流量就變成一萬六千,還是比紐約少。所以政府首要是回購東西兩條隧道,並把收費劃一。為避免東西隧漫天索價,政府也應開始籌劃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並吸取西隧的教訓,不要再以BOT形式興建,而由政府出資。政府可以用六百多億元興建高鐵,建隧道只是一個零頭數目,相信沒有問題。

李德成
公開大學電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