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之冠 港初中生93%擁手機青少年人均有4.1件數碼產品

亞洲之冠 港初中生93%擁手機
青少年人均有4.1件數碼產品

【本報訊】港人再取得多項亞洲第一。有調查機構發現,香港青少年擁有手機的比率是亞洲區內最高,達87%,當中12至14歲初中生擁有手機的比率更達93%,幾乎人人一機。此外,每名香港青少年平均擁有4.1件數碼產品,同屬亞洲之冠。有青少年機構表示,港青經常大量接觸電子遊戲,會影響人際關係及與人溝通技巧。 
記者:劉世達 陳沛冰

市場調查機構思緯今年第二季以面對面及網上問卷方式,成功訪問12,302名亞洲11個國家及地區的8歲至24歲人士,了解他們使用電子產品情況,結果顯示,亞洲青少年擁有手機比率,由08年的60%增至64%,當中香港比率最高,由82%增至87%。

「香港上台好平」

香港擁有手機比例最高的為12歲至14歲組別,高達93%,遠高於亞洲平均的47%。思緯研究總監林鳳珊指,這反映香港家長的心態,子女剛剛升讀中學,家長希望隨時接觸通話,「加上香港上台好平,月費幾十蚊就有1,000分鐘」。她又說,香港家長為子女添置手機,費用相對低於日本等地;手機在香港及新加坡等富裕地區,已成為青少年的成長標誌。
記者昨在銅鑼灣及旺角街頭了解,年輕人幾乎人人都手執一部手機。22歲的蔡先生表示,若沒有了手機會令他難以跟人溝通,又指手機及電腦已成為現今的生活必需品。
香港青少年平均每日用57分鐘傾手機,雖然僅次於泰國。調查又發現港青的手機,除了用來通話之外,還是聽音樂、收發短訊、拍照及玩遊戲的工具,顯示港青頗會善用手機功能。與此同時,逾五成的亞洲青年表示不介意從手機接收廣告資訊,25%人更表示即使沒有額外報酬不會拒絕手機廣告,思緯行政總監冼嘉頓分析,情況反映手機宣傳存在商機。
除了手機,香港青少年亦擁很多其他數碼產品,平均每人擁有4.1件,當中包括電腦、數碼相機及電子遊戲機等,所有比率均是亞洲區內最高。由於周身法寶,年輕人每天花大量時間用於媒體及相關娛樂,平均花上20.4小時,也是亞洲之冠。

香港買手機及通話費便宜,青少年擁有手機比率是亞洲區最高。資料圖片

影響人際關係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徐小曼反認為港青這幾項亞洲第一並非好事。她表示,青少年經常接觸大量電子產品,會減少他們與父母及朋友相處時間,只懂單向溝通而影響他們與其他人溝通的技巧,長遠對他們身心發展及處理人際關係都有影響。

亞洲年輕人使用手機電子產品比較

‧持手機比率
第一位:香港(87%)
第二位:韓國(85%)
第三位:新加坡(85%)
亞洲平均:64%

‧手機通話(分鐘/每日)
第一位:泰國(102)
第二位:香港(57)
第三位:中國(50)
亞洲平均:49

‧花於媒體及娛樂(小時/每日)
第一位:香港(20.4)
第二位:中國(16.2)
第三位:新加坡(15.5)
亞洲平均:13.9

‧擁有數碼產品
第一位:香港(4.1件)
第二位:新加坡(3.4件)
第三位:中國(3.4件)
亞洲平均:2.1件

註:訪問對象是11個亞洲國家及地區共12,302人
資料來源:思緯公司

有學校禁攜遊戲機返學

【本報訊】青少年集手機、iPod、手提遊戲機及電腦等電子產品於一身十分普遍。擁有最少四件電子產品的盧同學,每日花一半時間在電子世界上;15歲的何同學則花5、6小時在電子產品,為了玩網上遊戲或上facebook與朋友聊天,寧願犧牲睡眠時間。不過,有學校則禁止學生帶遊戲機返學。

上課須關手機

盧同學隨身會帶着手提電話、iPod及PSP,家中還有電腦及遊戲機,每日分別花數小時聽歌及打機。另一名何同學說:「有時都會因為玩呢啲嘢而好夜瞓,放假就好啲,要返學就一定會瞓少咗。」他指電子產品幾乎全由父母付錢購買,故一點也不覺得「肉赤」。
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表示,該校學生一般使用價值300至400元的手提電話,主要是父母希望有急事時可立即聯絡子女。為免子女經常煲「電話粥」,他們購買數十元的電話增值卡,代替一般上台服務,以節省金錢及知道通話量是否不尋常。校方規定學生只可放學後用手機,上課時必須關電話;更禁止學生帶遊戲機回學校。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表示,家長希望有需要時可即時聯絡子女,故學校難以禁止學生帶手提電話返學。不少學校要求學生將手提電話交到學務處,手機不准帶入課室,直至離開學校才可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