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無遠弗屆,方便資訊流通,也形成巨大的私隱陷阱。追蹤網民喜好的工具,日益先進氾濫,不只有Cookie程式紀錄網民曾登錄甚麼網站,更有Beacon程式紀錄網民在某網站輸入了甚麼、發表了甚麼意見,網民上網不知不覺間就把私隱洩漏出去,讓網上追蹤私隱成為一門大生意。
《華爾街日報》全面調查了美國50大最多人瀏覽網站,發現這些網站在瀏覽者電腦上平均安裝了64個追蹤工具,其中約1/3是無害的,只代為記下常到網站的密碼,但有2/3是由131家公司悄悄裝下的,多數是追蹤消費者習慣的公司。
炮製度身訂做網上廣告
這些公司用的追蹤工具,日益聰明也日益深入私隱禁地。新的Beacon程式就可即時掃描網民在某網頁打了甚麼字,像他們對某電影的評語、想找親子和懷孕的資訊等,從而即時判斷和記錄他們身處位置、收入、購物喜好以至健康情況等,掌握一切資料輯成檔案,就只差沒列出網民的名字。
公司取得這些私隱資料,可自家炮製替網民度身訂做的網上廣告,或賣給其他想找客戶的商家,甚至有類似股票交易所的公司買賣和拍賣資料,價高者得。《華爾街日報》評估各大網站所附追蹤工具的暴露私隱程度,作出評級。美國《華爾街日報》
網站暴露私隱評級
-非常高-
‧Dictionary.com(234)
-高-
‧msn.com(207)
‧Merriam-webster.com(131)
-中-
‧yahoo.com(106)
‧cnn.com(72)
‧bing.com(59)
‧bbc.co.uk(45)
‧ebay.com(42)
‧amazon.com(38)
-低-
‧google.com(26)
‧apple.com(14)
‧youtube.com(14)
‧facebook.com(4)
‧wikipedia.org(0)
註:()內為追蹤工具數目
暴露私隱評級,是根據網站追蹤工具性質的評估,八個考慮因素包括網站是否讓瀏覽者拒裝追蹤工具、是否將資料分享給第三者、是否不披露資料主人身份、會將資料保留多久等。
資料來源:美國《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