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12月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今,中國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物、景觀已達40處,僅次於意大利的44處、西班牙的42處,排在世界第三。而且,中國目前還有近200個申遺項目,申遺規模之大、地方政府之熱情,堪稱世界之最。
列入世界遺產的項目可獲世界遺產基金撥款,但世界遺產基金每年只能提供約400萬美元(約3,100萬港元)援助,對於全球910處世界遺產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對於中國各地政府的官員來說,之所以不餘遺力地申遺,當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在乎的並不是世界遺產基金的援助,而是,一來可以撈取文化政績,為自己的烏紗帽綴金,二來寄望於借世遺招牌帶動旅遊業賺大錢。
濫建旅遊設施掠錢
正是在官員這種心態影響下,地方政府申遺時往往不計成本,申遺成功後對景區的開發、利用又不遺餘力,結果不時留下令人震驚的憾事。其中,貴州省荔波縣和雲南石林、重慶武隆綑綁,在2007年成功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但荔波為申遺竟負債2億元人民幣(約2.3億港元),未來10年還要籌措6.3億元(約7.22億港元)用於遺產保護,其中得失、酸甜真的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而一些景區名列世界遺產後,變為當地政府的「提款機」,不只門票價格飆升引致遊客不滿,而且在保護區濫建旅遊設施掠錢以致破壞遺產,泰山索道、黃山水庫、張家界觀光電梯、樂山世界萬佛園等人工建築,一次又一次引來聯合國的「黃牌警告」。
尤有甚者,平遙古城城牆兩年內三次倒塌、曲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木結構古建築慘遭水洗、武當山遇真宮「招商」招來大火焚身,更是令這些世界遺產變成世界遺憾。更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官員心目中,這些遺產就是求財工具,而不是保護對象。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