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粵劇演員細細個開始訓練,學歷唔高兼用師徒制。新一代粵劇演員就幸運得多,可以學業練功兩邊顧,擁有大學學歷者比比皆是,年紀輕輕已可上位做花旦武生。今日訪問的80後花旦謝曉瑩和武生黎耀威,親身解說粵劇絕不是夕陽行業。
記者:林佩婷
攝影:林栢鈞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港大生從小執迷
26歲的謝曉瑩0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09年完成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研究戲曲劇本文學。她說讀書成績好的最大推動力就是為了學粵劇,「4歲時跟阿媽去看粵劇,被演員的服飾、妝扮、頭飾深深吸引,媽咪去學唱曲就像小跟班跟到實,在旁邊跟住唱,10多歲已經開始上粵曲班。當時阿媽唔係咁鍾意我學,開出條件話成績好先有得學,所以我拚命讀書。最記得我好遲先練功,就係因為媽咪話會考後先學得;點知會考完第二日見媽咪無反應以為佢反口,係咁喊,媽咪怕咗我就即刻帶我上八和鑾輿堂報名。」自此以後她不斷跟香港和內地的老師學習,更拜師名旦梁素琴,學約兩年後正式表演。她說多得Auntie們的提攜,只做了一次二幫花旦,之後接的都是正主位置,「記得第一套《人鬼神》做二幫花旦,中七之後有Auntie出資同大陸合作搵我做正主,仲記得擔正嗰套係《活捉張三郎》,嗰陣勁開心但一啲都唔緊張,之後接嘅戲都係做主角。」
新派粵劇着西服
可惜謝媽媽始終認為戲行複雜是非多,不讓曉瑩全身投入。碰上當時TVB開了套高清拍攝的粵劇節目,她大學剛畢業就入去做編採,一做三年。「拍了三年《合晒合尺》,編輯、剪接、配音等一腳踢,令自己少咗好多機會演出,但最開心是訪問到很多老前輩,令我同粵劇人接觸更緊密。」07年曾嘗試學做生意滿足謝媽媽寄望,可是最終覺得粵劇之路最啱自己,「09年簽咗唱片公司。同年仲自己籌備粵劇棟篤笑,Sell畀高志森又採納咗,於是搵尹光合作講述新馬仔。」
好多人以為粵劇劇本一定取材古代故事,但其實現時劇本和服裝等都有很多創新,既有採自莎士比亞的故事做劇目如《英雄叛國》,最新更有羅家英寫的《德齡與慈禧》。混合多種語言和戲服設計,曉瑩不但在裏面飾演德齡一角,還有份撰寫其中小部份,「家英哥寫呢個劇本嗰陣,有日話我都係讀中文出身,不如試吓寫劇本,於是叫我寫部份場次。佢太太阿姐之前同我喺《合晒合尺》合作過,就搵我做德齡。其實呢個劇好睇到粵劇轉變,題材新穎咗,當中有唱曲、英文、意大利文。至於服飾,你有無諗到着西服上台唱曲?呢啲都可以話係進步。」
因緣際會變全職
25歲的黎耀威和曉瑩學習粵曲的原因差不多,都是細個跟家人在布袋澳看神功戲而入迷。他6歲時去成人粵曲班跟叔叔姨姨齊齊學,到五年級去屯門文協練功走圓枱,當時雖辛苦,但有得做戲都好開心。「練功由中午練到六點,不停重複又重複,不過相比內地我哋就輕鬆好多。最開心係排戲,即使老師編你企埋兩邊,都會好Enjoy。」中五時已接觸戲班行內人,他開始當兼職由下欄(低層演員)做起。中六曾在家人勸告下進入迷茫期,幫他決定的竟然是社會經濟環境。「我媽想我做醫生,我爸想我做騎師。嗰陣咁啱經濟唔好,我又考到大學,咪決定PartTime做戲做到畢業至算。01年吳仟峰太太搞新折子戲,剛好媽咪朋友叫佢搵我做,點知吳太連見都無見過我就話好。第一次做就喺新光戲院做《白兔會》,仲同仔哥(吳仟峰)合作。做完之後佢叫我落戲班,咁就正式開始職業生涯。最記得第一台跟職業班表演做下欄係返布袋澳,嗰刻感覺真係好奇妙。」
傳統框框搞新題材
大學畢業後變全職粵劇演員,01-04年做下欄,邊度要人就去邊度,05年升為二步針(二線演員),07年便向台柱出發,現時主力做武生、小生,他說自己晉升過程都算幸運。「以前咁多人做,競爭大自然難升正,家入行人少咗,自然快啲上位,不過當然都要有實力同市場需要你先有得做,我覺得最重要係有人認同。就算我做緊戲,依然向華哥(文千歲)拜師學藝,最記得拜師嗰刻佢送咗支降魔棒畀我,叫我要行正義嘅路,唔好同流合污。」
談到粵劇在香港始終屬非主流娛樂,怕不怕日後失傳?他說做藝術的人有責任延續,「粵劇雖然傳統但唔古老,好似逢新年一定要做,自有其地位。其實最大問題係要做咩嘢先可以留住觀眾?以前六、七十年代舞台設計好發達,演員真係可以噴火又或打到飛落台,家呢啲反而無晒。個人覺得要切合市場需要,唔可以故步自封。好似演出時間係咪一定要咁長?題材老唔老土?若有吸引故事題材,再配合服裝,造成視覺、聽覺刺激,加上宣傳,未必無得做。家多講愛情、生死可能較單調,我希望可以喺傳統框框內試新題材,令觀眾睇完後有所體會,造成一股劇場文化。做年輕人就係要冒險,自己都有諗將來組劇團,希望喺創作上做到大膽而不越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