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一味投機錯失長線回報 - 麥嘉華

麥嘉華筆記:一味投機錯失長線回報 - 麥嘉華

作為一位投資顧問,其中一項職責就是教育普羅大眾不要只顧投機。這讓我聯想起JohnHopkins大學醫學教援奧斯勒曾講過的一番話,他表示:「作為一位醫生,其中一項責任就是教育普羅大眾不要胡亂吃藥。」人們隨隨便便服藥,就像很多投資者一樣,他們借錢投資,不惜承擔過高風險,都奢望在一個月內就能賺取到一至兩成回報。
BankCreditAnalyst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經通脹調整後,過去10年裏,年均實質回報最佳的是黃金(10.6%),其後依次序是石油(9.6%)、新興市場(7.5%)和商品期貨(5.2%);至於表現最差的是美股(-4%)。不過,看長線一些的話,情況就十分不同了。在1970年至2009年8月期間,表現最好的資產是新興市場股票(自1988年以來增長9.9%),然後依次序為歐元區股票(6.9%)、美國高息債券(5.9%)、加拿大股票(5.4%)和美股(4.8%)。至於黃金回報為4%,石油為2.5%,而商品期貨更錄得-2.5%。

看好白銀不借錢投資

從上述數字可看到,扣除成本,並假設沒有犯上「高買低賣」的錯誤下,長線投資的實質回報率約為4%。我之所以帶出這個問題,緣於一位讀者問我是否仍鍾情於白銀,他打算借錢賺取更高回報。我的答案是:我仍然看好白銀,但不會借錢去投資。我試舉一個例子,解釋我為何不贊同借錢投資,金價由1974年的每盎斯195美元,瀉至1976年8月的103美元,之後金價大翻身,由103美元彈升至1980年1月的850美元,如果投資者是借錢買入黃金的話,在1976年很可能已陷入嚴重財困;就算有其他資產,也可能因為被「追孖展」而迫於減持黃金,到頭來就未能完全受惠於跟着而來的大升浪。
麥嘉華
末日博士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