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從北京市區出發,到通州「萬荷堂」去看黃永玉先生。
一算已有九年未去「萬荷堂」了,那時候這個大宅子剛修好不久,隱在一片果樹林中,夏天水蜜桃熟了,永玉先生給我女兒準備了一個小揹簍,走到院後桃林中採桃,收了滿滿一筐。
如今再到「萬荷堂」,荷花池中翠綠一片,有風吹過,荷葉翻飛,起浪一樣。
宅子裏又起了座新樓,連着舊宅,兩層高,客廳天花通頂,落地玻璃外綠意盎然,室內到處可見永玉先生的大畫,璀璨奪目。半躺在客廳軟座上,談天說地,舒服得不想動彈,我跟永玉先生說,你這是在二十一世紀,過明朝人的閒適日子。
永玉先生說:我很努力工作的。
原來他每天都作畫,專畫大畫,每天畫八小時,甚至十一小時,一幅畫,有時要畫幾十天,八十七歲了,如此精力體力,叫人欽佩。
他說除了畫畫,每天還要寫二千字的文章,最近還為家鄉鳳凰古城設計了四座橋,為當地添四個景點。
如此算來,他利用的時光,比別人多了許多,所以做的事情也比許多人多得多。幾年前他告訴我正在寫自傳,寫到兩歲,已寫了二十萬字。現在我問他自傳寫完了嗎?他說才寫到七歲,但已寫了五十萬字。其實他說是寫自傳,內容則廣泛涉及經歷中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環境,那是一部近代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