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人物:民主黨死忠追隨者的反思

星期天人物:民主黨死忠追隨者的反思

他們曾經上街義無反顧,只因看到89後的白鴿旗;他們當上「瞓街始祖」無怨無悔,只因認同劉慧卿企硬反對臨立會。22年過去,夫婦滿頭花白,普選未見家鄉,看着曾經一起「瞓街」的卿姐走進中聯辦,跟支持政改方案的群眾揮手,他們一方面覺得詭異,同時又覺得自己是幫兇,「原來唔出聲都係一種罪過、係唔公義,我哋都有份縱容啲政黨唔使睇民意」。

6月中,太陽毒烈,維園阿哥身水身汗狙擊何俊仁,混亂中一人成滾地葫蘆,被警方帶返警署,陪他落口供、驗傷,直到天黑的,只有一對老夫婦。
6.17及6.23,年輕人在立法會外大吹Vuvuzela,輪流在台上執着咪高峯,堅持不要民主黨的退縮方案,又是這對老夫婦。
7.1遊行後,政府總部石屎地上,穿短褲的鍾金勝和太太李衍琉筋疲力竭,大字形躺在地上,睜大眼看星星。

鍾太(持咪高峯者)與丈夫今年7.1留守政府總部,支持在場的年輕人。

鍾氏夫婦曾跟劉慧卿一起瞓街抗爭,看着卿姐今天走進中聯辦,非常感慨。

89後成為社運中堅分子

最憤怒的人正是被騙得最狠的一群,又名民主黨的死忠追隨者。
鍾金勝快要60歲,年輕時住在柴灣木屋區,後來徙置到柴灣邨七層大廈,是互助委員會主席。「嗰時巿政局權力好大,好多嘢影響到巿民同街坊。」由那時開始,他醒覺到選舉制度不公平,「嗰時要人工高過唔知幾多錢,同埋有份交稅先有得做選民(巿政局選舉),好似2,000蚊,我20幾歲先有呢個入息,揸住張稅單去登記,嗰時已經唔忿氣,冇理由投票要分階級」。
89民運,李衍琉跟很多香港人一樣,第一次參加遊行,在遮打花園行到灣仔新華社,拿了支聯會的單張,從此成為「支記」粉絲,和丈夫成為社運中堅分子,「張文光有番說話令我好感動,佢話好多人玩過扑儍瓜,玩嘅人得一個槌仔,如果得一個人伸個頭出嚟,佢梗係易扑啦,但係如果個個都走出嚟,佢就扑你唔到。」

2003年7.1遊行

2010年6月政改方案通過

不發聲令政黨漠視民意

「以前港同盟、匯點,後來民主黨,佢戙支旗,我哋就去,失驚無神夜晚去新華社坐又去,話乜我哋都去。」鍾太說,即使不滿民主黨的政策,也不會提出,「好似習慣咗由佢哋帶我哋,冇話要啲乜,有啲嘢唔滿意都唔會出聲,好似最低工資、一筆過撥款咁,就算我哋反對出售公屋,都冇出聲」。
「其實佢哋今日嘅局面,我哋呢啲支持者都有責任。我哋都有反思過,覺得自己好唔啱,點解我哋唔出聲?我哋都有份o架嘛,呢個唔係畀唔畀面嘅問題,就算唔夠人哋票多,都起碼出咗聲吖,原來唔出聲都係一種罪過、係唔公義,我哋都有份縱容啲政黨唔使睇民意。」
爭取民主,他們發現不能再跟大佬,只能靠自己身體力行。今年公投,夫婦舉腳贊成;政改爆出民主黨改良方案,劉慧卿的表現最教他們失望,因為96年反對臨時立法會時,鍾生也曾跟卿姐、鄭家富一起「瞓街」,「嗰時成日都瞓,都唔記得,總之好多次,所以嗰幾日喺立法會其實好傷感,劉慧卿不嬲最硬淨,我哋不嬲好欣賞佢,幫佢助選。點解佢會投向大陸?佢話呢啲係黨嘅決定,劉慧卿當年就係唔滿意,先自己搞前綫,佢家咁真係好離奇」。

2010年7.1遊行

不停去做至少問心無愧

6.17及6.23年輕人在台上唱歌,他們在台下支持,鍾太說年輕人以藝術方式表達想法,令她很感動,「嗰啲幾多跪幾多拜、蒙眼寫大字『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好多嘢係講到問題核心,好聰明o架呢班細路,諗到呢啲咁和平嘅方法,喺我心裏面深深留下印象,我哋非常佩服,過往我哋都冇諗到。」
7.1遊行後,兩人不回家,留守政府總部,鍾生希望向年輕人學習,「行咗成10年,次次行完返去食飯,好似行街咁,同行百貨公司有乜嘢分別呢?不如逗留吓,聚集一班人,要求特首見面對話,總好過各自返屋企」。
鍾太接着說:「以前我哋淨係識上街、嗌吓口號,等傳媒報道,跟住返屋企睇電視,冇下文。我哋留喺旁邊,都係支持者吖,順便睇吓呢班細路有乜嘢新鮮搞作,可以見識吓,了解吓佢哋。」
當晚他倆跟其餘七、八人留在大隊邊緣,全部年過半百,最年輕的一個逾40歲,但負責「對付」他們的,卻是三排、每排逾20人的警察。「我哋啲老弱殘兵坐外邊,後面仲有個阿婆,好斯文,自己擔張凳仔,大家都想做見證,睇吓政府點對待巿民,肯唔肯直接對話。我哋有個夢想,曾蔭權既然肯落區推銷政策,我哋喺政府總部等佢出現講幾句說話,唔係過份嘅期望。」

見證的結果是,年輕人不是「暴民」,「邊有衝擊吖,成晚都係好和平,成日話佢哋激,邊度係吖,鏡頭底下一、兩秒,不停喺度重播啫,24小時咁嘅狀態,佢都冇咁好精力啦,佢哋唔係暴民,我可以保證」。
「呢班青年寂寂無聞,犧牲自己時間,議員都可以話為名為利,但佢哋唔係。我自己做過年輕人,對權力都好想挑戰吓,唔係話特登犯法,但係可以進一步就踏前一步,好似設立個示威區畀你,你就乖乖哋喺嗰度示威,從來無同佢講我唔要喺呢度,要去番我應有嘅位置,咁點可以爭取到?」
「人要有理想,我哋希望個制度開放啲,畀巿民去參與,每個人都可以做決策者,改善個社會,我哋會不停去做,做到得為止,就算唔得,至少問心無愧。」記者 張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