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有群旅客,飛行哩數特長。北方的西伯利亞、南方的塔斯曼尼亞,都有其蹤影。這是世界自然基金的研究成果,過去十年來,基金會給上千隻遷徙水鳥裝上腳環,追蹤牠們的飛行路線,從而掌握水鳥的棲息地點。 記者:蔡元貴
今年7月,基金會為19隻黑翅長腳鷸幼鳥裝上刻有獨立編號的金屬腳環。牠們都是今年5月在米埔出生的港產水鳥,也是少數在香港繁殖的季候水禽。自03年起,黑翅長腳鷸每年夏季都會來到米埔築巢產子,秋季前離開香港。
黑翅長腳鷸裝上腳環,飛到其他地方,鳥友或保育人員發現後會通知基金會,這樣就可以掌握鳥兒的飛行路線與中途站位置。找出候鳥中途站很重要,基金會保護區主任梁嘉善說,為保育這些港產水鳥單是保護米埔生態不夠,必須防止遷徙旅程中其他棲息地被破壞。
人類發展威脅候鳥
基金會剛剛才為黑翅長腳鷸裝上腳環,暫未有追蹤成果。但基金會十年前開始其他候鳥的追蹤計劃,平均每年有百隻曾在米埔停留的候鳥裝上腳環,至今已有上千隻候鳥成為追蹤目標。其中一隻彎嘴濱鷸,08年在澳洲塔斯曼尼亞發現,是至今飛得最遠的受追蹤候鳥。
現時科學家都大致掌握世界各候鳥種群的飛行航道,是各國專家多年來的追蹤成果。米埔候鳥使用的都是東亞澳大利亞航道,這條航道上的候鳥數量,過去十年下跌了四成,是全球八條候鳥航道中,減少得最顯著的一條。
這條航道上活動的勺嘴鷸已瀕臨滅絕,全球不到一千隻。梁嘉善說,東亞澳大利亞航道上的多個候鳥棲息地,近年被人類發展威脅,包括中國的沿海濕地﹕「呢啲濕地消失咗,候鳥遷徙時冇咗個中途停歇嘅地方,要繼續飛行,死亡率就會上升。」為了保護此航道上的候鳥,基金會正展開五年保育計劃,制訂策略保護候鳥棲居的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