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女留學十年需籌221萬買4份教育基金 部份後年可提取

送女留學十年需籌221萬
買4份教育基金 部份後年可提取

專業人士朱女士為女兒教育,與丈夫意見分歧,需獨力承擔女兒海外升學費用,並安排退休金。朱女士收入穩定,丈夫負責家用,個人累積逾200萬元資產。為增加投資組合多元性,理財專家建議新增月供股票及投資外幣,為退休準備。
記者:黃碧珊
攝影:程志遠

朱女士財務狀況健康(圖1),自住物業已還清按揭,家中開支包括她的儲蓄基金,悉數由丈夫負責。不過,朱女士希望送女兒出國留學,但丈夫不贊成,所以她要獨自為女兒的學費籌謀。她計劃女兒明年小學畢業後,送她到澳洲留學,直至大學畢業。另一方面,丈夫的收入只夠為個人退休生活安排,未能同時照顧朱女士,故她要自行安排個人退休生活。

定期買入澳元 降滙兌風險

朱女士已購買了4份教育基金,其中3份已供完,後年開始可提取,尚有一份年費3萬元,需要供款至2017年,屆時保證取回55萬元(表1)。她說:「有投資股票及基金,但擔心不能同時滿足女兒學費,及個人退休生活。」
澳洲中學至大學學費每年約1萬至1.5萬澳元,加上寄宿雜費每年約1萬至1.5萬澳元,假設每年通脹3%,並按每澳元兌7港元計算,10年課程共需221萬元。CFP認可財務策劃師區惠萍(圖)認為,從2012年至2018年收到的教育儲蓄基金,未計紅利共223萬元,足夠供女兒留學。雖然澳元與港元有滙兌風險,但額外紅利應可彌補。區惠萍亦建議朱女士,每次提取教育基金後,不要悉數兌換澳元,建議每年定期買入,以平均成本法減低滙兌風險。

朱女士最早可以提取的儲蓄基金有32萬元,但要2012年中才可提取,因此女兒首年升學費用先以手頭70萬元現金應付,建議保留20萬元,作女兒首年留學費及應急錢,餘下50萬元可加上每月盈餘2.5萬元繼續投資。假設每年通脹及退休後投資回報各為3%,朱女士52歲退休時,需準備822.2萬元,才可應付33年退休生活。

個案

讀者:朱女士
年齡:41歲
家庭狀況:已婚,有一名10歲女兒
職業:專業人士
月入:3萬元(已扣除強積金)
每月支出:5000元(月供基金)
每月盈餘:2.5萬元
資產:現金70萬元、股票市值約30萬元、基金市值約44萬元(包括月供及一筆過投資)、股票掛鈎存款20萬元、人民幣債券約22萬元、強積金現值約22萬元
目標:
1)明年送女兒到澳洲留學至大學畢業
2)11年後退休,每月有現值1.5萬元生活費

買基金月供股票 儲千萬退休

具體投資部署方面,現時朱女士月供5000元基金,其中中國及股債混合基金各佔30%,餘下40%為債券。區惠萍認為,投資組合已有股債混合基金分散風險,故餘下40%可由債券基金換馬至中國、印度或商品市場等新興市場,爭取較高回報。至於現時持有的一筆過基金,市值約40萬元,中國、金磚四國、新興市場及商品各佔四分之一。區惠萍指出,上述項目增長潛力高,適合長線投資,可將50萬元手頭現金加碼至一筆過基金。

可月供建行、國壽、龍源

由於基金佔整體投資組合比重較大,晉裕投資研究部聯席董事林偉雄建議,善用每月2.5萬元盈餘,分別月供5隻股票(表2)。他指出金融仍百業之母,經濟增長時有較好表現,可選建行(939)及國壽(2628),其餘則選有獨特性的港交所(388)、受惠新能源概念的龍源(916),及上游資源龍頭股中海油(883)。
朱女士亦買了中行(3988)股票掛鈎存款,結算日為明年10月底,若期中正股股價跌至2.968元,需以4.24元接貨,否則收息至期滿,到期取回20萬元本金。上周五中行收報4.1元,林偉雄指出,按現時股市走勢,朱女士需要接貨機會低,建議期滿後,將收回本金投資高息或升值潛力較高貨幣,如新西蘭元及人民幣等,加強投資組合多元化。重新配置資產後,若投資回報符預期,11年後應有1023.2萬元退休金(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