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在西鐵天水圍站(沒有特別留意其他站)十分顯眼位置裝置元朗過去不同年代老照片,雖然軟功兼未見大事表揚,安安靜靜也亦一份地方歷史文化之潛移默化,裨益空降新居民認識他們安居的新家過去一些面貌,主辦單位港鐵值得一讚。
黑白圖片處理十分精緻簡約亦列明照片拍攝大約年份,這份趣味增加了我們對元朗民生面貌在不同年代的特色。期望港鐵在其他區域站頭亦推廣上述裝置,起碼它不是一般市民未必明白更遑論發生興趣的超前衞藝術品。
港鐵也非胡混,張貼照片做好門面了事;介紹列明照片提供及說明顧問,可惜中間還是出現不需要亦不應該發生的小小瑕疵,照片所標明的年代與事實有出入。例如一張注明元朗1930年代的照片,本為香港政府新聞處廣泛應用,前港督卜力及輔政司駱克在吾鄉屏山拜會鄧族父老,時為1899年,位置是文物徑上我家祖堂覲廷書室大門前,印度錫克警察圍護官員,旁邊麇集村民,細心觀察大概還可以找到清裝特色的男人長辮子。這張照片絕非秘藏,曾出現在不少歷史資料書籍。同時負責有關項目的員工沒有注明照片所在準確位置亦浪費了鼓勵市民及遊客循照片乘港鐵遊香港歷史文物景點之便。時間的錯誤是不應該出現的疏忽。除了這張可讓乘客回去上上世紀清朝的天水圍站旁往昔景物出錯外,事實從人物面相,髮型及身上衣服可辨認其他照片也有不確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