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歐、美仍面對經濟放緩的隱憂,但亞洲股市前景卻越見吸引,當中印尼、泰國股市年初至今分別上升了21%及16%,比中國A股更優勝。加上其他亞洲國家都沒有「宏觀調控」的壓力,去年印度、印尼、泰國、韓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國的私人消費佔GDP高達50至75%,拋離中國的不足40%。另外,亞太區股市預測市盈率只有13倍,低於過往平均的16倍,令亞洲成為股票市場中的「避風塘」。
一直以來,新加坡經濟十分依賴出口,但近年大力發展旅遊業,如開發聖淘沙度假中心及大型賭場等,根據星洲政府估計,今年旅客人數將增加30%;至2015年,每年將有1700萬人到訪星洲,較08年大增70%,旅遊業勢將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的另一支柱。截至6月底,新加坡GDP按年增長19.3%,遠超中國的10.3%,但要留意新加坡在金融海嘯後,GDP一度陷入負增長,在基數較低情況下,出現高增長殊不出奇。
相對新加坡,印尼較依賴內需,私人消費佔當地GDP約60%。早前有調查顯示,印尼的消費信心全球排第二,當中更有70%人對就業前景非常樂觀。這多少是受惠於外來投資,如南韓今年準備在印尼投資60億至100億美元,為當地就業市場帶來支持。
將投資的範圍由中國擴闊至亞洲,除可避免中國宏調政策的不確定性,更可涉獵其他的投資板塊。科技業是南韓支柱產業,數十年前,美國是南韓的主要出口國之一,但隨着新興市場經濟增長,韓國產品出口至新興市場佔比越來越高。中國目前的製造業仍處於相對低端的「世界工廠」級別,但南韓已逐漸邁向開發高端技術及品牌的層次,在新興市場消費力日增的情況下,將利好南韓的科技業。
加息取向左右後市
印度、南韓、泰國及馬來西亞在7月份先後加息,固然代表亞洲經濟增長步伐比歐、美強勁,但投資者亦要小心,如加息步伐過急,可能為股市帶來影響。以印度為例,市場就預期當地或將面對較大的通脹壓力,故股市走勢十分視乎央行的加息取向。
泰國自早前紅衫軍的示威落幕後,當地的低市盈率(預測市盈率12倍,低於整體亞太區)吸引不少外資流入,但要小心政局仍未完全穩定。
另外,如果成熟國家經濟出現二次探底,以出口為主的新加坡相信亦難獨善其身,故投資者宜以一籃子的方式投資亞太區市場,以分散個別國家的風險。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