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開放新界北部的邊境禁區土地,規劃署已完成邊境禁區土地規劃研究,其中建議於沙嶺一帶興建骨灰龕,預計將可容納10萬個龕位,料可稍稍紓緩現時骨灰龕位不足情況。其他建議還包括於蓮塘及香園圍興建另一個邊境口岸,以及在缸瓦甫及恐龍坑興建低密度住宅,但逾70%開放的土地將保留康樂、綠化地帶及郊野公園用途。
現時沙嶺一帶已設有墳場設施,規劃署在研究中發現,有關地段並未地盡其用,當中有擴建骨灰龕的空間。初步已預留91公頃土地發展公營骨灰龕及墳場設施,日後交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預期落成後可提供約10萬個骨灰龕位。
邊境禁區由東面的沙頭角橫跨至西面的后海灣,開放後會釋出約2,400公頃土地,主要為山丘地帶、濕地、農地及分散的鄉村,大部份將保留為綠化地帶,建議包括設立紅花嶺郊野公園、河上鄉鷺鳥林,以及加強保育濕地生態的蠔殼圍。
蓮塘將變過境口岸
概念中亦預留153公頃用地發展康樂設施,包括在馬草壟設立生態舍。預計開放禁區土地後,人口將由現時的約3,000人增至3萬人。
在整個規劃中,約有0.6%土地作發展住宅項目的綜合發展區用途,其中缸瓦甫及恐龍坑均會興建低密度住宅。蓮塘及香園圍一帶已預留發展第六個過境口岸。城市規劃委員會昨日已將五份涵蓋整個邊境禁區開放土地的發展審批地區草圖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