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歐美銀行的保護層 - 黃元山

貸評山下:歐美銀行的保護層 - 黃元山

近期歐美銀行股大升,背後有着不同的原因,包括歐洲寬鬆的壓力測試、美國的金融法案通過,和巴塞爾最近寬鬆的規定等。
新通過的金融法案對美國金融業有多大的影響?有人說完全沒有,因為投資銀行的競爭模式一直是Oligopoly(寡頭壟斷),少數競爭者控制了整個市場,使他們具有極大的議價能力,賺取EconomicRents,只要這個形式一日不變,投行的盈利便有保障。也有人說,這些金融法案會帶來根本的改變,因為法案是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大的改變。

美金融法案無助降風險

之前我寫了一篇6000多字的長文探討美國金融法案的一些細節,我認為今次改革目的,不是要改變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反而是要為美國的銀行業加一些保護層。就像汽車內的Airbags和安全帶,並不是要改變開車的方式,也不是要減低撞車的風險,只是降低撞車後帶來的破壞性。
換言之,改革毋改投行的寡頭壟斷,也不會減少將來金融海嘯發生的風險,只是希望當金融海嘯發生時,對金融體系和經濟的傷害性降到最低。所以,車沒有改變,開車的人也是一樣,變了的是加了一些Airbags和安全帶。

未提增加資本充足比率

當然,所有其他的Airbags和安全帶都是次要,減少撞車風險的最重要因素,仍然是銀行資本充足比率,這個在美國的金融法案中沒有提及,而最新的巴塞爾條例建議亦令人失望,本來有談到的一些有建設性措施將被淡化,如在資本需求中加進一些Counter-cyclical的機制,即在牛市時,加大撥備的準備,在熊市時,卻使銀行有足夠的資金營運。這個建議可能變為一些在必要時會轉化成股票的債券,以避免在牛市時增加資本的需求,只需發行這些可轉股票債券。這對銀行來說相對便宜,卻不會減少撞車風險,當這些債券被迫轉換為股票時,同樣會引起市場震盪。
總括來說,保護層是多了,撞車風險卻沒有減少。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

王良享、丁世民、溫灼培、羅家聰及黃元山專欄,將於周一至周五輪流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