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內地海通證券收購大福證券(665)後,市場一直在尋找下一家,近期時富金融(510)又出現獨立第三者收購。本地券商之入門門檻其實相當低,收購的誘因,主要在於客戶和人才,而香港券商亦明白若缺乏內地市場,再發展空間亦有限,是故一拍即合。
香港銀行業門檻卻高得多,除了客戶和人才外,就是銀行牌照,而本港已不再發出新的銀行牌照。自中央宣佈以香港作人民幣試點後,香港便成為人民幣逐步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測試平台。中港簽訂新的修訂《清算協議》,更進一步擴大本港人民幣業務範圍,一則本地銀行可開立企業人民幣存款戶口;二則放寬個人之人民幣戶口限制;三則允許推出更多不同的人民幣產品,亦會出現香港之人民幣拆借市場。
筆者認為這將改寫本地銀行業前景,高盛甚至預期規模可以倍增。中銀香港(2388)憑藉母公司背景,不但成為本地的結算行,連台灣的人民幣現鈔業務,亦交由中銀香港作清算。
內地銀行如要短期內進軍香港,分離岸中心的一杯羮,相信只有收購一途。現時除中國銀行(3988)外,招商銀行(3968)和中信銀行(998),分別有08年收購之永隆銀行,和以換股私有化之中信嘉華(易名中信銀行國際)作支點;建設銀行(939)就靠06年收購之美銀亞洲,規模不算大。執筆時工銀亞洲(349)已停牌,盛傳母公司將其私有化,可見下一輪淘寶已正式展開。按工商銀行(1398)之胃口,就算再收購多一家以求搶灘香港,保其內地大城市一哥地位,亦絕不出奇。
在港有足夠客戶基礎、分行網絡和人才,加上存款規模較大,又要擁有者願意出售的銀行,選擇其實不多。純粹猜測,下一家最有機會被看中成事的,可能是永亨銀行(302)。
筆者客戶持有中銀、工銀及永亨
陳建良
寶來證券(香港)資產管理部投資董事
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