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大牌檔十居其九裝修簡陋,食客吃鑊氣不是吃裝修。沙田瀝源邨大牌檔揸fit人B哥推翻這個觀念,將廢棄的砧板、木線轆、紅酒樽、托盤甚至單車轆注入友情及親情,改造成平靚正的吊燈、雜誌架、立體壁畫以及反思生命的雕塑,令大牌檔充滿藝術氣息。攤檔又「收留」遭街坊遺棄的「流浪植物」綠化環境,「客人唔係淨係食碗麪咁簡單,希望佢哋嚟到可以諗吓多啲關於生命嘅嘢,有得着、好享受咁埋單離開」。
緬懷舊物 反思生命
B哥名叫張文強,48歲,父親早在50、60年代於沙田舊墟開設盛記麵家,其後生意越做越大,變成屋邨商場地下的盛記大牌檔,他是第二代掌舵人。B哥年輕時是攝影發燒友,其兄亦略懂木工,90年代二人為店舖打造「盛記麵家」牌匾,「我阿哥自己逐個字雕出嚟,當時只係貪玩」。
兩年多前,兩兄弟正式開始為店舖改頭換面,首件作品是入口處的吊燈,以寫滿《海闊天空》歌詞的枱板作承托,紅酒樽為燈罩,是友情歲月的見證,「十幾年前我同兩個相識好耐嘅死黨成日一齊唱K,必定唱《海闊天空》;其中一人08年突然離世,好傷心,唱K嘅開心片段冇可能再發生」。吊燈不像大酒家的金碧輝煌,但注滿感情,「又環保又平,淨係要燈膽同電線錢」。
之後B哥不斷創作,將朋友送來的木椅加工,配上木公仔及砧板製作的「生命迷宮」牌,再在牆上用運載蔬菜的發泡膠箱砌成巨型問號;旁邊牆壁則貼上大量黑白相片,「啲相從一本《死亡的書》撕落嚟,係講對生命嘅睇法,由細路仔起,生老病死唔同嘅愛」。兩幅牆互相呼應,令食客思考生存意義,「呢啲裝飾都係廢物利用,總之唔好淨係講錢,邊食嘢邊諗吓生命為何」。
街坊欣賞 送贈素材
另外,大牌檔內有用托盤、碟及單車轆組成的壁畫,鐵鏈及木線轆造的雜誌架等裝置藝術品,佈滿天花及牆壁。B哥指街坊十分喜歡這些裝置藝術,很多街坊送來木枱、鐵轆供他改造,「有街坊將養唔到嘅植物盆栽都送嚟,我收留後用嚟綠化呢度囉」。
他自言將大牌檔當成一棵大樹,環境屬於大家的,自己不是老闆而是守護者,因此這裏冇門冇戶,「唔驚人偷,啲嘢鍾意咪攞去囉」。很多街坊在此「打躉」,不少人出國回來再光顧,緬懷鄰里舊情。
盛記去年曾因租約問題告急,B哥早前無奈接受領匯苛刻的續約要求,由原來租用一間舖變成租六間舖,才獲准名正言順續用原來舖位外已佈滿藝術裝置的有蓋空間,成功維持原狀的代價是租金增五倍至逾3萬元,「額外租嗰五間舖仲丟空緊,唔理住啦」。欲知B哥更多事迹,今晚7時可收看亞視本港台播出的港台節目《樂活自由人》。
記者張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