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以前很喜歡去台灣,長周末必定飛過去。近來卻意興闌珊了,有時間情願躲在家中打機。
另一個朋友是日本癡,隔些日子要去溫泉朝聖,否則像毒癮發作的癮君子,打呵欠、流鼻涕、雙目無神、四肢無措。近來也戒了溫泉癮。
台灣癡說,「以前特別喜歡台灣,因為那個地方沒有大陸遊客,玩起來心情舒暢。」
日本癡說,「北海道的溫泉旅館住滿了大陸客,浸溫泉後不見了拖鞋。後來去男女混浴的溫泉,被普通話男子追着上下打量……哪敢再去日本?」
朋友圈中,有人選擇旅行目的地的先決條件是:不想見到大陸遊客。這話聽起來有點刻薄,本來,你有你旅遊,他有他觀光,井水不犯河水。可是,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中國人,似乎肩負着讓中國文化衝出大陸的重任,言行令人側目。多年前,當我在日本的洗手間內見到簡體字的「便後請沖廁」告示時,只覺得莞爾,後來,當我親眼見到一個普通話女子如廁後揚長而去,卻再也笑不出來。
這次我飛遠了一點,去了埃及,去埃及果然跟去日本、東南亞不同,飛機、景點、街頭都沒遇到大陸客。唯一一次遇到大陸客,是在洪加達的度假酒店,吃自助早餐時,坐在隔籬枱的普通話遊客打開一隻冰袋,偷偷裝滿了一袋乳酪,然後施施然拎走。
同伴嘆氣道,「下次去哪兒旅行?」「不知道。」我說,「中國人財大氣粗,也許應該等到他們去月球旅行了,我們再靜心環遊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