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馬洲工場生產 西環糧油店散貨製冒牌天廚味精10人落網

落馬洲工場生產 西環糧油店散貨
製冒牌天廚味精10人落網

【本報訊】海關破獲歷來最大宗冒牌味精案。不法分子在落馬洲設工場生產冒牌天廚味精,並透過西環的糧油批發店銷售。海關日前採取行動,撿獲1,400多包冒牌味精及原材料,總值逾14萬元。行動中拘捕10名男女,包括工場負責人及食品批發商。
記者:徐雲庭 歐陽文倩

海關於3星期前,接獲香港天廚有限公司舉報,指其註冊商標天廚味精有冒牌貨。海關展開深入調查,至上周六(本月24日)採取行動,趁工場負責人將冒牌味精送到西環時,當場將兩名負責人拘捕,在貨車上搜出45包冒牌味精。海關人員同時搜查西環兩間糧油食品批發店,搜獲118包冒牌味精。

冒牌貨較正貨平近半

其後,海關人員掩至落馬洲搜查一間味精工場,搜出108包冒牌味精及1,123包製造冒牌味精原材料,以及製造工具及包裝材料。另外,海關根據食品批發店的單據,到多間酒樓調查,再撿獲20包冒牌味精。行動中海關共拘捕7男3女,年齡由34至55歲,共撿獲冒牌味精291包,價值28,000元,原材料及工具共值116,000元。
海關商標調查組指揮官官漢銓指出,冒牌味精集團運作約3個月,由生產到銷售一條龍服務,估計每周出售50至100包冒牌味精。撿獲的冒牌味精是10磅裝,主要供應酒樓餐廳使用,正貨每包170多元,冒牌貨則每包90多元。他相信購入冒牌貨的食肆,對事件並不知情,因及時將集團搗破,遏止冒牌貨流入市面。
他說,冒牌貨的原材料及包裝袋來自內地,工場只由兩個貨櫃及鐵皮屋搭建,設備簡陋兼衞生惡劣。雖然冒牌味精對人體冇害,「但喺咁環境差嘅工場生產,都唔應該食用」。他指冒牌貨沒鹽份,而正貨味精含鹽量為8%,有經驗的廚師可以分辨到烹調食物後味道有所不同。

包裝與正貨九成相似

官漢銓又稱,冒牌貨的包裝疑以天廚味精的舊包裝為藍本,與包裝的正貨有九成相似,但正貨膠袋寫上香港天廚有限公司,成份是谷氨酸鈉,並有防偽標籤;冒牌貨膠袋寫上香港天廚味精有限公司,成份是麩氨酸鈉。今次是海關歷來破獲最大宗冒牌味精案,對上一次是06年,共撿獲80包冒牌天廚味精。海關呼籲糧油食品店及飲食業人士,入貨時要查證貨品真偽,如有疑問應向海關熱線25456182舉報。

冒牌貨工場(圖)由貨櫃及鐵皮搭成,製造冒牌味精的工具(右圖)殘舊生銹。海關提供圖片

蘋果資訊:天廚1921年面世是味精鼻祖

昨日被揭發遭冒牌生產的天廚味精可謂「味精」鼻祖,1921年由從事化學研究的實業家吳蘊初發明。當年吳以水解麪筋蛋白質方法,製成一種鮮味無比的調味品──谷氨酸鈉。
吳蘊初認為這種白色粉末調味品濃縮了味道的精髓,因此取名「味精」。自此中國現代漢語辭典中出現了「味精」這個詞彙。吳蘊初也被譽為「中國味精大王」。
1929年,吳蘊初在香港註冊天廚品牌,其品牌的味精隨即熱銷。天廚味精屢次贏得國際大獎,包括1930及1933年比利時及美國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金獎,至今已經成為不少華人餐館大廚必選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