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集思會後,聲稱他們會繼續做在野黨,在政制民主化前不會加入管治團隊。筆者認為,這個決定對民主黨的發展和香港整體的民主運動都沒有好處。
筆者在〈政改後的香港民主運動〉(六月二十五日)一文中說,民主黨政改方案得到建制接納和通過後,泛民主派的政治光譜拉闊了,各黨的分工更清晰了:公民黨和社民連吸納相對激進的民主派支持者;政改後形象更溫和的民主黨則主力與建制談判,吸引更多溫和派和中間派選民。按這個邏輯,民主黨絕不應輕易放過加入管治團隊的機會。
首先,從政治市場分割的角度來看,民主黨要明白,拒絕加入行政機關擔當要職,並不會有助於他們挽回激進派的支持。政改一役已經令民主黨在這批人心目中幾乎信心盡失,民主黨要奪回這個市場,肯定事倍功半。而且,激進派要支持一個政黨的話,可以選擇手法較戲劇化的社民連,也可選擇有專業形象的公民黨,根本不需要依靠被認為是背叛民主運動的民主黨。
會錯失訓練人才機會
相反,民主黨這麼快就斷言拒絕加入管治團隊,是失去了爭取溫和派及中間派的支持機會,因為這樣又擺出了一副不願妥協的形象了。民主黨這一着,只會造成兩邊不是人的局面,失去穩固自己定位和形象的機會。
此外,泛民主派一直為人詬病的其中一個弱點,是沒有實際的管治經驗。例如,在二○○七年行政長官選舉中,公民黨的梁家傑面對長年當公務員的曾蔭權,便被認為是經驗不足、不懂管治。民建聯和自由黨等建制政黨一直爭取其黨員獲委任為政治任命官員,除了是為一些實際的利益(知名度、政治影響力等等),也是為了累積在行政機關參與高層決策的經驗,訓練黨內新星和為成為執政黨鋪路。民主黨拒絕加入管治團隊,會錯失訓練民主派政治人才的機會,也錯失向政府和公眾提出更多實際政策建議、洗脫「事事反對」形象的機會。
有其他民主派人士擔心民主黨會脫離民主派、成為建制派一員,削弱民主運動的力量。筆者對此比較樂觀,因為民主黨中,大部份核心成員都經過多年的民主抗爭,他們拒絕與支聯會劃清界線,也顯示他們對民主運動仍有一定堅持。
脫離民主派機會不大
當然,有些民主黨人(包括一些高層)是投機派,但要大規模出現二三十個劉江華、季霆剛之輩(由民主派轉投民建聯)的機會似乎很低。而且,沒有「中央大水喉」的民主黨仍要顧及選票作生存,他們要走向溫和,也不能走得太過份,否則會受到選民的懲罰。
現在似乎政府仍未向民主黨發出加入管治團隊的邀請,但當政府真的想委任民主黨人時,希望後者能審慎考慮是否應輕易放棄發展自己和充實民主運動的機會。
陳家祺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