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病發,六歲時有冇徵兆?這是我這個家有牛王頭的母親,在攤開的頭版新聞前面,腦海一直打轉但無從解答的疑問。從六歲到十五歲,跨過了一個一個難關,告別幼稚園,進入非樂園小學世界,小朋友適應得來嗎?適應不順,委曲求全,埋下炸藥,到小六,差點就要爆炸。走運考上第一志願中學,全家人的神經拉鬆了一下。可是,初中壓力怎會少,終於累積到十五歲的臨界點,爆煲。
家長喜歡專家意見,所以就在十五歲少年出事的新聞的另一版,有家長聽取了專家建議,為七個月大幼兒買下一套五萬元的英語教材。「專家說,幼兒學習語文的黃金期是零至三歲,不能錯過啊。」家長不惜腰間錢,可是,專家不是也提出忠告,要「執仔」,得趁他們小四前,打好親子溝通基礎,約法三章,遵守愛心家規,彼此尊重,心靈共通,互相欣賞,兼善包容。專家比阿婆嚕囌,可是記得三歲前學外語和鋼琴的父母,肯定比從小跟孩子有偈傾堅持同心同行的家長要多。「這是主流嘛」,月花萬元讓孩子補習和參加興趣班增值的家長,接力趕主流。每天讓孩子靜下來的時間有多少?沒多少。所以孩子嚷着打機,只能安撫讓他打。
打機的殺傷性夠慄人了,家中十五歲孩子湧去書展追星跟o靚模拍照,還算有血性啊。你抹走鼻尖的冷汗,入投注站買了一張六合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