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斗奇兵3》裏亮相的玩具,似曾相識,其實是看過奇兵一、二集,雖然事隔十多年,記憶猶新。玩具屬於成長於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兒時恩物。我們的童年,哪有設計如此獨特的玩具。即使如此,與兒童為伴的玩具,縱然精美,仍擺脫不了時不我與的命運。小孩長大,獨立了,要離開父母了,首先要告別的,是陪伴多年的玩具,在外國,兒時玩具可放置閣樓、地庫留作紀念。香港家庭,哪裏還有多餘空間,收藏過時玩具。
緊張的還是玩具本身:主人長大了,不要我了。我還可到哪裏呢。那份情與義,是玩具懂得思考後的一種取向,發生在玩具世界的悲歡離合,成年人世界固然對此一無所知,就算是兒童,也不是都對玩具愛護有加的。像送至託兒所的玩具,落到一群到來嬉戲玩樂的小朋友手上,他們可不會珍惜這一批不是屬於自己的玩具,玩得興起,隨意拋擲,玩具受苦受難,在所難免。
看《反斗奇兵3》,愈發肯定我們那一代,是欠缺精美玩具的一代。童年歲月,祇有玩意,而沒有玩具(玩具太貴了,而且粗製濫作,在家中玩上一天兩天就報銷),倒是自行製作的玩意,如用石榴枝製成的丫槎,買汽水換取回來的公仔紙,用布袋裝成的小豆包,皆可成為友輩間遊戲之用,丫槎可於田野用作射擊,拍公仔紙可以玩上半天,小豆包可作抓包遊戲,亦可用來互擲,當然還有上山尋覓豹虎(即金絲貓),在泥地上玩彈波子,還有陀螺,皆屬兒時玩意,與反斗奇兵玩具是兩回事。那等玩意,比起拿着笨的積木來玩,趣味更濃。不是一個人去玩的,要一班小朋友一起,那等玩意才顯得樂趣無窮,如今的玩具,對我們來說,其實認識不多,很是陌生。
即使如此,這些年來,看《反斗奇兵》,可看得投入。銀幕上的玩具,會講人話,懂得思考,有情有義,比現實人的世界,更具人性。說喜歡那童真世界,不如說喜歡那快將消逝,玩具的有情世界,比起虛擬的電子遊戲,玩具具立體感,還有互動功能,《反斗奇兵》給曾經擁有過這一批玩具的青年、成年人看,也給我們這輩從來都沒有擁有過這等玩具的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