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對甜又愛又恨,愛其味又怕肥。但想深一層,「吃甜」於生活中根本無可避免,不如面對現實,從頭認識各種糖類。註冊營養師教路,白糖冰糖經蔗糖提煉,只剩甜味,營養近乎零,反而片糖黑糖越深色越健康。想嗒糖,記住從「色深」起!
記者:蔡俊業
攝影:王文忠、楊錦文
【糖原】(Glycogen)
又稱作肝糖,由葡萄糖失水縮合作用而成。生物學功能主要是作為動物和細菌的能量儲存物質,人體中則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
糖糖陣營
熱量:每百克計(千卡)
相對甜度:相對以砂糖為基礎1度的甜味
升糖指數:50克食物相對於50克葡萄糖,進食後令血糖上升的幅度
原蔗糖
熱量:398Kcal
相對甜度:0.94
升糖指數:60
黑糖
熱量:370Kcal
相對甜度:0.96
升糖指數:60
葡萄糖
熱量:364Kcal
相對甜度:0.74
升糖指數:100
白砂糖
熱量:400Kcal
相對甜度:1
升糖指數:100
片糖
熱量:376Kcal
相對甜度:0.94
升糖指數:58
代糖
熱量:每小包約2-4Kcal
相對甜度:4-200
升糖指數:7-8
冰糖
熱量:399Kcal
相對甜度:1
升糖指數:65
啡糖
熱量:400Kcal
相對甜度:0.96
升糖指數:60
蜜糖
熱量:342Kcal
相對甜度:約1.73
升糖指數:90
何謂升糖指數(GlycemicIndex)?
這個由多倫多大學DavidJ.Jenkins教授和同事,在30年前研究出來,用以衡量不同碳水化合物食物對血液中的血糖(葡萄糖)濃度影響的相對程度指標。55或以下為「低升糖指數」,如果糖為23,便對大多數人健康有益。
‧低升糖指數:低高或等於55
‧中升糖指數:56-69
‧高升糖指數:高過或等於70
片糖含鐵鋅鈣
在維基百科打上「糖」字,盡是艱澀難明的化學理論解釋,倒是資深營養師黃榮俊(John)撥開雲霧,用最簡單方法解釋,他指糖最基本可分「單糖」和「雙糖」,「單糖」是組成更複雜的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單位,帶甜味及能溶於水,如葡葡糖、果糖及半乳糖一類,半乳糖可在奶品及甜菜中找到。至於「雙糖」則由兩個「單糖」組成,分麥芽糖、乳糖和蔗糖三大類,譬如蔗糖便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組成。「白砂糖、黃糖、啡糖都係由蔗糖經過提醇(提取)過程中演變出嚟!」言即,縱然顏色、味道各異,但原來大家都系出同門,「以片糖同啡糖為例,因唔經好多提醇過程,雜質較多,所以營養價值高,含鐵、鋅和鈣等營養素。」
白糖冰糖只剩熱量
奉行自然療法的營養顧問柯玉英(Christy)進一步補充,「我們日常用白砂糖和冰糖,原本有嘅營養好似維他命、礦物質同促進新陳代謝嘅微量元素,經提醇後基本上已經無晒,只會提供熱量,質地越raw營養越豐富。」所以她總結一句,挑選食糖時應從顏色入手,「越深色嘅越健康,家我哋都盡量唔建議人食白糖。」除了顏色之外,Christy說,「所有糖每克的熱量為4卡,甜度差唔多,所以可以比較的就是各類的升糖指數。」以葡萄糖的100為準,蜜糖為90,而代糖只有7至8。
2歲以下 食蜜糖或氣促
蜜糖亦是健康糖類之一,Christy細說它的好處:「蜜糖有其他食物無法攝取到嘅微量元素,對氣管有好處;另外它含黃酮類物質,能增加細胞免疫力同抗氧化功能。」她說一種源自新西蘭的蜜蘆卡花(Manuka)提煉出來的蜜糖,在樽身會見到「10+」等標示,數值越高代表抗氧和殺菌能力越高,對患胃潰瘍、消化能力較弱、哮喘和鼻敏感的人有改善作用。但她提醒家長,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食蜜糖,「2歲以下兒童就要小心,因食蜜糖可能會引起氣促或出疹,部份成人亦可能出現敏感情況。」若家中小童有哮喘問題,就要待他們長大一點才食,可從百花蜜開始,逐步試其他。
食太甜易肚餓
至於患上糖尿病的人,撇除遺傳因素,絕對跟甜食有關,John說,食物經消化後會變成葡萄糖,令身體血糖升高,為免血糖過高,身體會分泌胰島素抑制,若經常吃得太甜,令血糖常處於波動狀態,人便會容易感肚餓,結果就會越食越多,導致肥胖。「葡萄糖(血糖)長期處於太高水平,會令細胞對胰島素嘅敏感度降低,加劇血糖不穩定情況,導致糖尿。」如不幸患上糖尿,代表一世與糖無緣,只能以由代糖代替。John說代糖的好處是食極少量已等同葡萄糖的甜度,「若蔗糖甜度為1,同份量的代糖甜度便是160至200了,但熱量幾乎係零!」Christy強調應選天然製的代糖如由蔗糖提取的赤藻糖醇(Erythritol)或由木或粟米提取的木糖醇(Xylitol)等,並非化學代糖,「如果長時間食化學代糖,有機會令細胞改變,增加患癌風險。所以如果真係要食代糖,就千祈唔好加熱,因為咁樣會令糖出現化學變異。」
食糖須知
‧每天攝取不多於50克糖份
‧所有糖每克熱量為4卡
‧選擇深色糖類
‧代糖不宜加熱,以免發生化學變異
‧部份水果含高果糖,不易過量進食
‧進食過多糖份,會令體內積聚糖原物質,增患高血壓和血管硬化風險
‧葡萄糖分子細,容易被身體吸收,影響升糖指數,較適合在運動前或手術前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