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氣氛火熱,樓價越升越癲,究竟樓價會否繼續狂升?不少樓評家已對樓市作出分析,普遍認為短期內樓市仍然向好,據圖表派的技術性分析,CCI中原城市指數再升兩成半便可重返九七年高峰的100點,由於100點只是樓市第四大關卡,絕非不可衝破的頂峰,目前樓市發展較九七年健康,港人十多年來亦累積不少財富,故下一次樓市高潮重臨,100點只可視為一個升市阻力位。今次嘗試從過去18年來樓價走勢的四大重要升跌關卡位,預測未來樓價可能走勢。
關卡︰升市阻力位 跌市支持位
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昇指,從技術性因素分析,過去18年來,樓價走勢共有4個重要升跌關卡,分析的角度主要圍繞着價位、幅度、時間和背景。本港的樓價走勢,以中原城市指數CCI為準。關卡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背景因素,展現的形式亦有所不同,但卻巧合在相若的價位出現,形成一道阻擋升跌的門檻。這個門檻可視為升市阻力位,跌市支持位。他認為,這個技術性分析純粹是直觀方法,或是個人主觀猜想,並非科學化分析,而有限時空為1992年至2010年,因欠缺以前的電子成交紀錄,CCI最遠只可追溯至1992年1月。
谷底為32點
2003年第3季,樓市見底回升,並即開始新一個上升周期,2003年中,可以視為樓市的谷底。谷底長達4個月,而且全部低於32點,價位選取32點為谷底。
2003年5月,沙士疫症正式結束,同年6月,自由行開始,帶動本地的旅遊服務業率先復蘇,港股見底回升,但樓市仍在谷底徘徊,6年跌市心理陰影未除,直至8月底,有地產經紀虛報有自由行旅客,連買5個北區二手居屋,觸發市民入市信心,樓市才見底回升。
第一個關卡(47點)
樓價由谷底32點回升,升至2004年5月46.65點的短期頂位後,升幅約為四成半,才出現一次短暫性調整,屬於自我調節,非外力干預。
由1991年1月起,樓市基本上連續向上升,直至1992年7月48.74點的短期頂位後,始出現一次短暫調整。期間,香港經濟向好,1991年5月政府宣佈玫瑰園計劃,中英協議拍板興建新機場、青馬大橋及機場鐵路,不過,之後因經濟過熱,樓市炒風旺,港英政府決定收緊按揭成數,由九成降至八成,引發樓市下跌。
1998年樓市插水式下跌,同年6月特區政府暫停賣地,10月又宣佈終止夾屋計劃救樓市,樓價終於出現明顯反彈,反彈位為48.01點。
1992年7月(48.74點)及2004年5月(46.65點)可視為第一個上升阻力位。1998年10月(48.01點)可視為跌市的第二個支持位,故定47點為第一個關卡。
第二個關卡(55點)
樓市由92年7月的48.74點,下調至93年2月的45.26點,下跌7%。93年新春後樓市再升,到93年9月55.01點,上升21%才遇到阻力。期間因為美國議息,香港負利率情況惡化,刺激樓價上升。
2004年6月到8月,樓市進行連續3個月自我調節,完成後再升。由2004年8月(45.63點)升到2005年5月(55.11),升20%,其後CCI無法衝破55點。
九十年代第一次大跌市出現於1994年,樓價跌至1995年10月的53.41點才見底。即跌穿第二關卡(55點),便立刻反彈,第二關卡亦可視為支持位。1998年樓市反彈,重越55點便即時回落,第二關卡成為升市阻力位,故選定55點為第二關卡,由第一到第二關卡,升17%。
第三個關卡(74點)
1993年7月銀行將樓按成數由八成,再下調到七成,令1993年的樓市出現調整,但因為炒樓花根本不用申請按揭,故樓價調整期只有短短兩個月,隨後樓價再飛升,由1993年10月的54.41點,急升到1994年4月的73.55點,才第一次見頂。期間只經歷了7個月,急升了35%。
第二關卡為升市阻力位,一旦被衝破,很快便到達第三關卡。而第三關卡定於74點,不單止是九十年代樓價第一次見頂,亦是1998年樓價大跌的第一個反彈位。
1998年2月,CCI跌至71.59點,但單月出現反彈,3月上升至74.90點。單月彈升4.6%,反彈幅度不小。
第四個關卡(100點)
1994年6月政府禁止樓花在入伙前轉售,樓價急跌三成,並首次出現負資產,1995年10月,港英政府着手大建居屋,於是放鬆銀根,鼓勵市民置業,當時臨近九七回歸,港股在一片紅籌國企熱潮下,樓市無視經濟泡沫化危機,樓價由1995年10月53.41點谷底,狂升到1997年7月100點的頂峰。期間只經歷22個月,樓價升幅約一倍。CCI以1997年1月的樓價為100點,為香港樓價的歷史性高峰,100點只可視為第四關卡,即上升市的阻力位,而非極限。
結論
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昇稱,在九十年代,經歷九四年及九五年的大跌市,始出現九七年的高峰市。以此推算,下一次樓市高潮重臨之前,是否會先出現跌市呢?答案是無法預知,但當樓價逼近四大關卡時,又會否歷史重演?很值得思考。圖表派支持者以CCI中原城市指數作為測樓巿工具,有如測股巿一樣,但畢竟指數歷史較短,技術性分析可視作升跌巿參考,但要準確預測樓巿,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