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健身中心做運動十分普遍,有兩名讀者反映,分別按健身教練指示進行訓練後,感到肌肉及關節痠痛,求醫後被診斷有傷患,質疑教練指示錯誤致受傷。現時本港執業的健身導師毋須註冊或考取特定資歷,欠缺規管,市民參與訓練課程前應了解中心及健身教練口碑,並按個人身體狀況接受訓練。
胡小姐去年10月行山後膝蓋疼痛,醫生指她肌肉繃緊,建議多做伸展運動。她購買了一健身中心的瑜伽會籍及私人教練課程共約6萬元。她指課前已向教練表明,三、四年前曾因跑步腳部韌帶撕裂,第一堂進行肌肉及單車機訓練,「諗住單對單教練可以設計適合我嘅訓練,做嗰時我隻腳好震唔舒服,教練話我肌肉弱先會震,我相信佢嘅專業就繼續做」。
膝痛持續近一個月
惟完成三小時的課堂後,她感膝蓋及肌肉痠軟腫痛,向教練反映,四天後瑜伽中心回覆着她求醫,醫生診斷指她膝蓋關節積水及鎖膝(即不能屈膝),疼痛持續近一個月,現時仍需接受物理治療。
該中心回覆,已與胡小姐達成解決方案,至於導師資歷及對會員受傷後如何處理,中心拒回應。胡小姐及後向本報表示,該中心可安排她將餘下的課程轉予親友。
陳先生則購買另一健身中心6堂私人教練課程,費用2,940元。第一堂一小時負重器械鍛煉後,他感手臂及背部腫痛,「我自己舉鐵重量都係揀70磅左右,第一堂教練冇話做熱身,就要我舉90、100磅,做完第二日連拉門、舉手都痛,跌打中醫師話我扭傷,令我好質疑教練嘅資歷。」該健身中心拒絕回應投訴。
應先評估學員能力
骨科醫生高拔萃表示,鎖膝和關節積水成因眾多,如關節過度疲勞、十字韌帶撕裂、軟組織腫瘤等,也可因一次性的運動構成。一般而言,合適的運動有助改善肌肉繃緊、疲勞。如肌肉、關節曾受傷,經醫生檢查認為情況理想可恢復做運動,但康復時間因人而異。做運動受傷多數因運動次數太頻密、過度疲勞及欠缺熱身,若運動後肌肉痠痛持續一周,便有可能受傷,應盡早求醫。
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在器械訓練前,教練應先評估學員可承受的最大重量,並以其五至六成為起點作負重訓練。他建議如有傷患,應先評估確定肌肉力量已回復八成才接受訓練,在負重重量和訓練時間上都應循序漸進,且鍛煉後要有足夠休息以恢復體力。
檔案編號:0621001
未有認可註冊制度
消委會指本港對健身和瑜珈導師沒有認可的考核和註冊制度,市民宜按親友口碑選擇,或參加逐堂收費或「首堂試玩」的課程,了解導師資歷及任教經驗,以及對學員有否足夠照顧和清晰指導。
現時康文署轄下健身室的器械健體教練均持有由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或香港浸會大學的導師證書。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本港的健身行業主要靠業內自律維持導師質素,坊間有不少組織提供教練證書課程,其中以1992年成立的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AASFP)較受行內認可。據他了解,私人健身中心一般與外國組織合作,自行培訓員工,「一般會教基礎運動知識,再到某個範疇,例如瑜伽等」。
社會服務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上捐款: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donate
◆各類表格: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forms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