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藥後駕駛存灰色地帶食10類藥物易釀車禍

打擊藥後駕駛存灰色地帶
食10類藥物易釀車禍

【本報訊】港府嚴打藥後駕駛,對6種毒品零容忍,但市面多款感冒藥同樣影響駕駛者神志,隨時釀交通意外。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公佈10大高風險藥物,並呼籲市民看清藥物標籤,政府也須強制這類藥物加上警告字眼。
記者:白琳

踞10大藥物種類之首是第一代抗組織胺,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為最常用的成份,毋須藥劑師監售,在便利店及個人用品店有售。其次是止咳藥中的可待因(Codeine)及安眠藥中的佐匹克隆(Zopiclone),最常見和最易導致昏睡。榜上也有常用的抗焦慮藥、抗抑鬱藥及治療前列腺增生藥。

影響駕駛集中力

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指出,上述藥物可影響人體的生理狀況即肌肉協調、視覺和聽覺,及認知能力即判斷力、反應、集中力和情緒,「食咗興奮劑,都會容易啲切雙白線」。這些均屬治療性藥物,並非毒品,成為打擊藥後駕駛的灰色地帶,「驗到你有食呢啲藥,可以話唔知會影響駕駛,睇法官信唔信」。
本報記者昨日到個人護理用品店視察,發現幸福傷風感冒素含氯苯那敏,紓緩鼻敏感的幸福過敏素、治敏速及百利通也含氯苯那敏。學會會長蘇曜華說,一般人服食4毫克氯苯那敏,即一至兩粒,一小時後就會有睡意,「會影響駕駛集中力,煞車可能慢啲,紅綠燈都未必睇得清楚」。
蘇曜華又指,市面上標榜無睡意的藥物也非絕對安全,例如抗過敏物Cetirizine,他曾見過病人服後有睡意,但屬極少數。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轉藥或調整藥量,也可能暈眩,須在14天內留意身體反應,不適時避免駕駛。
部份上述藥物包裝有影響駕駛的警告字句,藥劑師學會建議統一全港藥物標籤,於上述藥物包裝印上警告字句;又建議醫生診症時詢問病人是否經常駕駛,以便提醒病人;而處方藥物時並應標明學名以作識別。

10大藥物種類服後不宜駕駛

種類:第一代抗組織胺
主要例子:Chlorpheniramine

種類:止咳藥
主要例子:Codeine

種類:安眠藥
主要例子:Zopiclone,Zolpidem,Nitrazepam

種類:鴉片類止痛藥
主要例子:Dologesic(Paracetamol+Dextropropoxyphene),Tramadol

種類:抗焦慮藥
主要例子:Diazepam,Lorazepam,Chlordiazepoxide

種類:抗抑鬱藥
主要例子:Amitriptyline,Mirtazapine

種類:抗腦癇藥
主要例子:Valproicacid,Carbamazepine,Gabapentin

種類:抗思覺失調藥
主要例子:Chlorpromazine,Haloperidol,Olanzapine,Quetiapine,Risperidone

種類:治療前列腺增生藥
主要例子:Doxaosin

種類:治療柏金遜症藥
主要例子:Sinemet(Levodopa+Carbidopa),Madopar(Levodopa+Benserazide),Ropinirole

資料來源: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