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版《紅樓夢》電視劇預告片所見,記憶所及,連紅樓飲食的排場都不惜工本拍出來炫給你看的,這應該是第一套。想必大觀園也會大興土木,務求把書中描繪的一樑一柱一牌匾,搭建成實物後讓讀者不自覺地認定,這就是大觀園,到得再看《紅樓夢》的時候,感覺也會跟着電視的畫面走。
有些人很抗拒看名著的影視版本,怕的就是腦海中的畫面給定型哪管拍得再講究再忠於原著。文字世界容許讀者自行聯想出無限的私有的空間,寶玉長甚麼樣子,由曹雪芹提供些線索,然後在讀者腦海浮現的那張臉,虛實之間好像更有生命。
金庸小說人物由插畫家逐個造像,宣傳口號好像是畫面豐富了文字的想像之類,這是不是說反了?
說某人演活了某人,有時候也不知道該心存感激還是覺得掃了興。給演得太活的角色從此在書中死亡,就像歷代楊過,由羅樂林變劉德華變古天樂再變成黃曉明,再看原著,金庸給我的楊過已經易容,楊過的對白,交響着一眾演員的聲音,那張臉,也自動代入其中一款,運用乾坤大挪移也難以轉移想像。
可惜的是書迷往往按不住好奇心,總想看看黯然銷魂掌的動作拍成畫面是如何銷魂,若然拍得還夠出色生動,則有些場面從此給固定,再沒有聯想的回頭路。
在文字還能感人,還有人看出文字那無可取代的魅力的時代,打狗棒法在書中自有看不見的美妙處,又不是為了學武,一招一式拍不拍出來也無所謂。而這是個3D時代,動畫面還不夠滿足感官的刺激,要立體的,才有看頭,只折煞了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