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出現全球首宗「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引致腰肌發炎膿腫個案。一名60歲曾患鼻咽癌婦人,疑因電療破壞了口鼻黏膜,讓於口腔常見的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乘機入血,在腰肌長出兩個膿瘡;專家指,曾接受電療的頭頸癌患者感染風險較高,病人須注重口腔衞生。 記者:陳凱迎
該名60歲婦人數年前確診鼻咽癌,接受手術及電療後,併發長期鼻竇炎,並於上顎長出瘺管。婦人去年因持續38度高燒及腹股溝(即「大髀罅」)疼痛求醫,並接受電腦掃描檢查,發現其右邊腰部肌肉位置,長了兩個分別超過三、四厘米大的膿腫。
惡菌常見於口腔內
婦人起初接受抗生素治療時,肝功能下降,轉藥後情況才好轉,並於接受治療的24日後痊癒,化驗證實她感染的是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Capnocytophagasputigena)。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腰肌膿腫多數由感染金黃葡萄球菌而成,在小孩子較為常見;如上述婦人般,單純因感染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引致腰肌膿腫的個案,屬全球首宗。
黃說,這種細菌本身於口腔常見,在一般人身上不會致病,但懷疑上述婦人因曾接受電療,破壞了口鼻黏膜,令此細菌有機會入血,並經血液感染腰肌,導致發炎膿腫。
過往研究顯示,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有機會導致心內膜炎、骨髓炎及流產等;黃建議,倘曾接受電療的頭頸癌患者出現細菌感染症狀,醫生應考慮病人或有機會感染這種病菌,處方適當的抗生素,「但係病人就唔需要因為怕受感染,連電療都唔做,先醫好個病更加緊要」。
病人進食後要漱口
香港大學耳鼻喉科榮譽教授袁寶榮醫生亦提醒,罹患如鼻咽癌及口腔癌等頭頸癌症的病人,接受電療後感染細菌並入血的機會罕見,「最多都係局部口腔感染,造成口腔潰瘍」,故病人毋須過分擔心。
他提醒,病人接受電療後只須注意口腔衞生,每次進食後都必須漱口;除非口腔受細菌感染,否則毋須使用消炎藥水漱口,以免弄巧反拙,「搞到連原來無咩殺傷力嘅菌都殺埋,反而有空間畀啲較惡嘅菌喺個口繁殖,到時仲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