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上市的38隻股份中(不包括擱置上市的金風科技及太古地產等),有25隻到目前為止跌穿招股價。升幅最大的是瑞年國際(2010)、雷士照明(2222)及康宏理財(1019),前兩者集資額分別為7.6億及16.5億元,康宏9400萬元;瑞年升幅達51%。
下跌最多的股份為直通電訊(8337)、俄鋁(486)及國際泰豐控股(873),分別跌37%、33%及29%。除了直通電訊集資約5000萬元,其餘兩間集資規模不算少。最奇怪的是,其中一間股價跌幅較大的公司,其保薦人也在今年上市,其股價也跌穿招股價,另有一間今年上市的企業融資公司股價亦如此。
發售價有折讓未必對
財務學上有傳統現象叫Underpricing,即是在初次招股時,股份定價會比真實價值低,以鼓勵多些投資者購買。以往的數據多支持Underpricing,研究發現,新股有5%至10%折讓,即是投資者認購新股再賣出,平均來說,可以有5%至10%回報。
在金融海嘯前,此乃普遍現象,一般人認購了一些不甚起眼的IPO股份,也可以賺回兩人自助晚餐;但金融海嘯後,情況起了變化。去年的IPO近半是下跌的,因此傳統的發售價有折讓不一定對,相信是投資銀行定價過於進取,而準備上市的公司水準只是一般,又或是集資用途對股東不利。
去年及今年的IPO表現卻一半一半,投資者若甚麼都沒分析便認購新股,情況真如玩大細。著名投資網站investopedia對認購IPO有以下建議:為甚麼公司要上市?資金用途是甚麼?它們的產品有何特色?增長前景如何?它們想有甚麼盈利?管理層如何?可以管理上市公司嗎?以前有沒有成功例子?它們的經營歷史如何?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