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落成樓宇的發水程度令人髮指,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表示,私人樓的會所、停車場是發水「元凶」。政府將收緊新樓的豁免總樓面面積上限,明年4月1日後入則的工程將受到新措施影響。政府現仍未決定具體的發水上限,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應限制在一成左右,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認為,長遠應立法規管。 記者:雷子樂
發展局正考慮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上月發表有關規管發水樓的報告書,預計今年底會有具體決定,屆時會着手修訂屋宇署作業備考,明年4月1日正式生效。林鄭月娥昨與傳媒茶敍時表示,政府傾向設定樓宇的整體發水上限,讓發展商可靈活決定樓宇設計,「例如有啲地點做環保露台但冇用到,發展商可以因應環境喺其他地方發水」。
會所與車場是元凶
林鄭月娥表示,會所、停車場是兩大發水元凶,「有好大空間做嘢」,但暫未有具體決定。環保觸覺去年的調查發現,過去8年落成的302個住宅樓盤,因建環保露台、住客會所出現的發水面積逾1,000萬平方呎,總值相等於535億元。其中長沙灣OneMadison的發水比例多達26%。發展商亦透過建停車場「增高」,長實旗下大坑豪宅「名門」,原本准建39層住宅,因有11層停車場,落成後變了號稱57層高。
當局准許私樓發水,原意是鼓勵發展商將樓宇間距及增加綠化,改善居住環境。
議員李永達批評,部份樓宇發水比例高達三成,相當過份,建議政府將新樓整體發水比例限制在一成之內。陳智思表示,發展局先修改作業備考是較快捷的做法,但長遠而言,希望能立法規管。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建議政府檢討及減低私人屋苑環保設施,如會所、露台、工作平台的總樓面寬免水平,以及降低停車場整體總樓面寬免水平,並為地下停車場提供更高寬免面積。
發展局表示,會根據可達至能源效益、創意、平衡個別住戶與社會利益等原則考慮建議。
此外,發展局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講述樹木管理事宜,表示部門會先在人流或車流高的地點進行樹群檢查,已為2,230名前線和監督人員提供樹木風險評估方法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