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十年前參與把Botox(肉毒桿菌)由美國推銷到世界各地的TomAlbright,兩年前離開了Botox生產商Allergan,轉到另一間醫學美容公司Syneron任總裁及總經理,最近來港推銷美白新產品。這位在農場長大、軍校畢業,曾任空軍軍官的美國男人,現年54歲,額前飽滿,只有笑起來才展露的眼角魚尾紋,在西方白種人來說,他算是耐得着歲月考驗。
難理解東方人愛瘦面
「我已經九個月沒有用Botox,因為太忙。」推銷能手隨即展露親切笑容。他絕不忌諱自己曾在額前、眼角注射肉毒桿菌去皺,「我看來是年輕了一些」。記者問他:「即使那是不長久?」他想一想後說:「但我亦得到好處,每次能推持數個月較年輕狀態。」注射Botox效果維持約半年,之後可以重新注射。至於會不會有後遺症,有待探究。
白種人輪廓分明,但40歲以後,皺紋很快就把年齡出賣。Tom當年做巿場研究,最愛聽女性朋友意見,他深信中年人渴望消除額前、眼角皺紋的慾望可以變成巨大潛在巿場。最終他把醫學界競相控制Botox去皺巿場的戰爭,融合為共同對抗皺紋的戰爭,成功開拓了Botox世界性巿場,有美國電影更幽默說出美國人相信Botox滋潤多於相信婚姻的現象。因為成功推鎖Botox品牌,哈佛商學院校友聚會、南加州大學的分校也曾邀請他演講。
哪些名人有使用Botox?「很多,但我不能指名道姓啊!」「希拉莉有沒有?」他笑着搖頭重複說:「我不知道!」可是,希拉莉在競選期間,一張臉孔明顯年輕煥發,「她當時的臉孔看去很有活力,肯定有人在醫學美容上為她效勞」。克林頓願意的話當然也可以一試,但他說現實裏,接受美容醫療的男女比例,是一成半對八成半。
Botox原本目標是去皺,有醫生卻把它的用法轉移到瘦面上去。Tom解釋原理是注射肉毒桿菌,令肌肉鬆弛,慢慢令肌肉變弱變少,在兩至三個月後,開始看到瘦面效果,但這種做法,白人社會並不普遍,偏偏亞洲女性對所謂「包包面」很敏感。「文化這東西很有趣,我們看兩腮堅挺的臉蛋也很美麗,但當事人想法總不如此。」他說,第一個瘦面個案於1994年由一名英國醫生主診,病人是英國女人,理論上可行,但一直沒有臨床試驗及研究,而Botox生產商亦只代理推廣去皺功效的醫療服務。
不喜歡BotoxParty
現時用肉毒桿菌瘦面不像去皺般受法定機構監管,Tom知道香港女士有所謂「肉毒桿菌派對」,但他對此很不以為然。「雖然我一手推廣Botox,但我不喜歡BotoxParty這個意念。醫學美容始終是醫學治療,叫它派對是很不適當的。」而且醫學美容醫生要花時間為病人決定合適治療,「那需要一對一的詳談,派對是辦不到的」。
對於美國有訴訟控告Allergan,個案與Botox使用者死亡有關。作為前僱員,Tom澄清:「是有人在使用時死亡,而非使用Botox導致死亡。」他在位時,也曾捲入訴訟,「在美國,成功以後,往往就面對訴訟」。其中有人控告他在推廣Botox時過了頭,他為此足足用上七天時間在法庭上講述整個推廣程序,搜集大量證據,「那是我事業上的困難時期」。結果法庭判決指控沒有理據,他獲勝訴。延緩衰老的事業,永遠是一場戰爭。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