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清算協議》修訂,各金融機構紛紛搶飲「頭啖湯」,推出人民幣產品應市。本港兩間大型銀行滙豐及渣打香港,昨分別推出人民幣外滙掛鈎存款,及人民幣保本結構性投資產品,供個人及企業客戶認購,惟包括入場費等部份細節未有詳細列明。
滙豐今起推出「人民幣外滙掛鈎存款」,旨在為客戶賺取更高的人民幣存款回報,從看漲或看跌貨幣而爭取較高的回報潛力,並視乎人民幣兌美元,或人民幣兌港元的滙價表現,有機會分享派息。
金管局:須披露風險
渣打的人民幣保本結構性投資產品之投資回報,則與相關指數表現掛鈎,相關指數又可與不同資產組合掛鈎,包括利率、外幣、商品或股票指數等。產品利息將以人民幣支付。渣打發言人表示,已有企業客戶率先購買有關產品,零售部份則快將推出。
對於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衍生的風險問題,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補充,因人民幣並非自由兌換貨幣,作為產品發行商的銀行,確實受到一定局限,當局將會敦促銀行確保承諾的回報,符合風險管理,銷售過程亦要充份披露風險。
法興結構基金及另類投資香港分銷業務主管吳兆龍稱,關注新《清算協議》會否容許資產管理公司,將吸收到的人民幣資金更靈活運用,另會仔細研究會否推人民幣基金產品。這些人民幣基金仍以投資內地股市為主,這方面仍受限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