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三小兄妹西藏學懂感恩

八方人物:三小兄妹西藏學懂感恩

暑假,遊學高峯季節,數萬元的邊遊邊學是否物有所值?父母心裏有數。去年夏天,家住美國加州的香港移民李氏三兄妹,參加了一次不一樣的遊學:他們跑到西藏,行李未卸下即乘車到當地孤兒院,看地球另一面,同齡的小孩過怎樣的生活;他們又花6小時來回,跑到僻壤鄉村學校,了解沒有燈火、冬寒夏熱的課室中,學童如何刻苦學習。神秘土地上一次尋找快樂之旅,洗滌了三顆小心靈,教他們學會知足,懂得感恩。

「好多嘢唔係理所當然」

「好多嘢唔係理所當然,要humbleandthankful(謙卑和感激)!」三妹在恩(Jane)說。回憶稍稍倒退,三兄妹7年前移民加州,爸爸Daniel每年暑假,都會帶三人各處遊歷,荷蘭、波士頓、北京……眼界開了,卻未令三人有何深刻體會,「同佢哋去洛杉磯迪士尼樂園,佢哋會覺得『就係咁咋』?對佢哋來講,太多嘢太易得到。」Daniel說。
去年,三兄妹11至14歲,Daniel覺得時機成熟,決定帶他們到西藏。宏偉的布達拉宮、味似綠豆粉的當地食品糌粑(讀音:渣巴)、色彩斑斕的壁畫與經幡等,為三人帶來第一道文化衝擊,「好強烈,所有裝飾都好colourful,相比起美國所有嘢都好現代化,所謂文化好似只得Apple公司。」大哥穆熙(Matthew)說。
衝擊不止於此,在內地慈善團體協助下,他們探訪了當地三所孤兒院與兩所學校。看着孤兒們手中那一小碗黃菜與米飯、學校那凹凸不平沒有燈光風扇的課室,老二穆敬(Mark)坦言無法想像,他說:「比我哋所想像嘅惡劣仲要差,我哋話美國嘅圖書館差,起碼有書有冷氣,喺當地學校,一張爛書枱,二、三十本書,就係圖書館。廁所,就係課室後面一個大洞。」

11歲的李在恩遊歷西藏後,發現很多東西不是理所當然。

旅程結集出書捐助貧童

三人發現,快樂,原來可以重新定義,「美國學生的物質生活好豐富,想要iPhone就有,但係唔一定開心;西藏嘅小朋友得到嘅好少,但係佢哋唔會askformore(要求更多),會珍惜已經有嘅嘢,心靈上嘅快樂可以好簡單。」Matthew說。三人今年再遊上海世博,物質堆砌的浮誇,已無法讓他們動容,「咁多次trip都冇西藏呢次咁難忘」。
9日旅程結束,回家,感覺依然縈迴,Daniel提議將旅程點滴結集成書,收益不扣除成本捐助當地孤兒院及小學。能幫助別人成為三人寫作動力,「寫咁多字唔難,最難係回憶當時嘅感受。」Jane說。
本來爸爸負責排版,三人嫌款式老土,決定「一腳踢」負責所有工序。爸爸被嫌棄,但樂在心頭,「今次旅程令佢哋成長咗好多,獨立咗,學識多啲諗身邊人,返咗美國仲叫我搵中文老師畀佢哋,家都好努力試講中文」。
170多頁圖文並茂英文撰寫的"bridgetoTIBET"將於書展義賣,每本100元,三兄妹昨日在港接受記者訪問時強烈推薦孤兒院、學校及流浪者的章節,「可以畀大家睇到西藏嘅另一面,正如人人都知非洲窮,但係未必有機會俾你睇到有幾慘」。義賣如能籌得30萬元,三人明年將重返西藏,親手為貧童送暖。
記者 夏志禮

三兄妹探訪西藏的學校,感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