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與金管局本周簽署修訂《清算協議》。據了解,最大的突破,是企業在香港兌換人民幣不設上限,此舉被指為本港人民幣資金池「拆牆鬆綁」,本港人民幣資金池日後勢增大,成為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另一「助跑器」。新清算協議更有一個重大意義,就是加速「真正」的人民幣產品誕生。
目前,本港銀行、保險公司為滿足投資者對人民幣產品的熱愛,紛推出以港元結算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其中,人民幣儲蓄保險最為受落,儘管不少產品的人壽保障成份較低,儲蓄成份較高,但只要有人民幣的字眼,甫推出便被搶購一空。
中銀吃透國策勢喝頭啖湯
新清算協議生效後,小民相信,瞬間即有以人民幣結算的產品面世,最先搶閘者一定是中資機構,而在兩岸之間擔任「清算大使」的中銀集團,也許會拿多個第一。
中央方面,早已訂下人民幣國際化的版圖,中銀等老中資吃透國策,小QFII只是順勢而行的產物而已。小民認為,中銀有機會先推人民幣產品,更毋須等到年尾始推出。
中銀方面,在推動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以至在港中資機構滙出滙入人民幣的角色,該行其實早已成立專案小組,並一直向中央游說,包括小QFII可成為境外人民幣回流的重要通道。更何況,若讀者不善忘,一定記得「港股直通車」,當日亦是由中銀領軍的。
誰屬先行者,對中央來說,只在於兩個字──可控。金融領域在中央眼內,要慎重有序推行,那管小QFII最初涉及金額是否只有100億元人民幣,與A股每日成交金額有大段距離。小QFII只是將境外人民幣回流內地的其中一個途徑,中央終極關心是貨幣國際化後,人民幣在全球安穩流動的問題。
人民幣國際化是長遠的,眼前,立足香港已久的金融機構就要火速佈陣,冀在香港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過程中分一杯羮。要知道,過去兩年,內地證券、基金公司已靜悄悄在港成立分支,伺機而動。
資料顯示,華夏、嘉實、易方達、博時、南方、大成、匯添富、海富通、華安等九家基金公司,已先後獲准在港設立子公司。上投摩根、交銀施羅德、國投瑞銀等仍在積極申請中。
獅城經濟勁彈香江要爭氣
另外,中證監共批覆12家內地券商在港設立子公司,包括中金、國泰君安、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國元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申銀萬國、海通證券、國都證券共10家券商。
中資派湧港,個個聲言藉香港作為國際化橋樑,反映香港國際金融之都的地位,可喜。但喜中有憂,新加坡政府上周大幅提高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最高升至15%。如無意外,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小民最後將話題拉到被形容為地圖上一個小紅點的城邦島國的新加坡,就是冀港府高官明白,沒有中國撐腰的新加坡,其經濟在金融海嘯後勁彈,有中國不斷祝福的香港,是否仍滿足於5%左右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