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頭暈欲嘔、天旋地轉不一定是耳水不平衡,可能是病毒感染導致「內耳前庭衰弱」。聯合醫院耳鼻喉專科輪候時間漫長,以往患者暈了兩年才能確診,去年試行分流計劃,輪候時間大大縮短至三個月。院方又引入復康治療,患者接受「fing水髮」等「以毒攻毒」的訓練,反而可改善暈眩,加速復原。
記者:白琳
聯合醫院耳鼻喉科副顧問醫生關敏怡解釋,耳水不平衡即美尼爾氏病(Meniere'sDisease),源於單邊內耳前庭液體增多,病徵為單耳脹痛及失去平衡力,不定期復發,每次出現10分鐘以上。內耳前庭衰弱則是因內耳組織發炎,失平衡力之餘也影響視覺訊息,患者除了持續暈眩,凝視電視屏幕時感覺畫面不停上下震動,即「振動幻視」,病徵並非復發性,而是隨着時間慢慢改善。
以往內耳前庭衰弱沒有根治方法,醫生僅處方止嘔藥,治標不治本;而且暈眩成因很多,包括心血管病、中樞神經病變,確診過程繁複。關敏怡說,很多患者甚至醫生都把暈眩歸咎為耳水不平衡,以為「冇得醫」,沒有進一步檢驗確診。聯合醫院去年3月至今共分流360名懷疑內耳前庭衰弱患者,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門診可以將懷疑個案直接分流到耳鼻喉專科,輪候時間由以前6個月縮短至1個月,轉介往聽力中心檢查的輪候時間則由16個月縮短至2個月,最終約60人確診。
「起初暈到唔可以起身」
上述病人平均年齡56歲,症狀平均持續五年,有病人發病時間長達30年,自我照顧能力下降,掃地、抹窗等家務也不能做。關敏怡說,患者的身體會自我調節,越年輕康復得越快,因此求診患者多屬長者。這些病人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接受平衡力訓練,包括單腳站、在平衡木上行走等,誘發身體加速自我調節。患者接受五堂治療後,病情明顯改善。
今年54歲的陳先生去年底突然暈眩嘔吐,到聯合醫院求醫,三個月後確診為內耳前庭衰弱,「最初暈到唔可以起身,淨係瞓床。後尾行出街,見巴士都唔敢追。」他接受復康治療,又按物理治療師指導,在家中自行練習,凝視食指可改善「振動幻視」,急跑急停和玩「fing水髮」則改善平衡力,「以前唔敢郁,原來要畀啲勇氣郁多啲,先會好番。我家追巴士、落樓梯都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