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三十年 - 鄧達智

中國旅遊三十年 - 鄧達智

足足4公斤重甸甸的《中國旅遊》30週年紀念特冊拿在手中細翻;360個月360期,雖然亦載海外遊蹤,重點還是中國,80年代,文革剛剛落幕,改革開放上馬,邊界漁農小村的深圳披上重任成為開放試金石的特區;中國此後的30年變化真是世界歷史一趟發展奇蹟,《中國旅遊》猶似一雙具記錄功能的眼睛貼心看着中國不同年代的改變,亦裨益讀者協助我們從旁觀察山河巨變。
我是一個旅遊地理雜誌發燒友,早在小學時期已搜尋早已絕版的《良友》、《幸福》,甚至紅火噹噹的《人民畫報》,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當然更珍而重之。《中國旅遊》創刊時,仍在外上課未回來工作,及後認識,喜愛十分。從鴨巴甸街到西洋菜街,上海街到元朗遍尋遺失的期數。有長期讀者站在叠起的《中國旅遊》一旁比劃高度,事實我的藏品也肯定比自己1米83更高。香港雜誌,保留下來首推《中國旅遊》,其次是《號外》與《飲食男女》。內地的地理雜誌保存比較完整是《中國國家地理》與《華夏人文地理》(後與《美國國家地理》合併反而失卻本來的性格與收藏推動力)。而《華夏人文地理》竟然是《中國旅遊》與內地同業於2001年推出的成果,更成功打進台灣市場,從它的創刊號開始我便擁有,不少在過去數年迅速消逝的中國民間及少數民族民生細節便被保留記錄。
作為人,能擁有30年豐盛飽滿便很了不起,很無憾。一本報刊能夠堅持30年,雖然看似消閒旅遊,事實印證一個國家民族極難得的成長30年,它是一本圖記,與我們同步成長亦讓我們細認回甘,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