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證擬擔保中小企貸取代政府角色 細節待磋商

按證擬擔保中小企貸
取代政府角色 細節待磋商

【本報訊】政府因應金融海嘯,為紓緩中小企借貸而推出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將於今年底屆滿。消息透露,按揭證券公司正初步探討,接替政府提供信貸擔保角色的可能,做法就如目前按揭保險計劃(MIP)般,收取保費,提供七成以上的按揭擔保,但具體運作須待政府不同部門協商。
記者:劉美儀

按證公司將於今日(19號)舉行董事局會議。據悉,上述範疇雖未列入討論議程內,但會就有關初步研究進展作出報告。

今董事會上滙報

消息指出,因「特別信貸保證計劃」是一項臨時措施,隨着外圍環境穩定,政府在計劃內提供高達八成信貸擔保將會終止,但當局對扶持中小企仍然看重,其中一個方案是探討由半官方但以公司化形式運作的按證公司,代替政府擔保人角色,銀行則負責審批及貸款,保費料較市場提供擔保服務水平相宜。
當局亦可能考慮,將目前政府仍然參與擔保的「中小企信貸保證計劃」,結合改良後以優化版的新保證計劃面世。
「特別信貸保證計劃」現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工貿署負責。據悉,現階段按證公司仍只屬初步探討,最終會否接棒,將涉及財政司與其他局長共同協商。按證公司早年已修訂章程,容許該公司參與海外及按揭以外業務,如購入的士貸款等。
獲選為總商會新一屆主席的胡定旭,5月底在一個論壇上建議,政府因應金融海嘯推出中小企「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年底結束,當局可考慮以市場機制,即第三方取代政府的擔保角色,仿效現時按揭保險計劃。

陳德霖:運作有難度

同場出席的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則認為,第三方需具備雄厚財力,而貸款審批準則及保費計算亦存在難度。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亦說,日後若以市場機制運作,銀行不再是唯一審批信貸機構,第三方對中小企營運情況,未必如銀行般詳盡了解,實行上有難度。
政府08年12月,推行中小企「特別信貸保證計劃」,總承擔額高達1000億元,截至今年6月初,工貿署在計劃下合共收到35474宗申請,當中32835宗已獲批,涉及貸款總額逾795億元,計劃受惠企業超過1.8萬家,其中95%為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