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記者協會最新一期會訊《記協之聲》發表專題文章,批評政府部門以「消息人士」形式放料的吹風會越來越濫,單是今年3至5月間,政府最少舉行了12次吹風會,與舉行正式記者會的次數已發展至四六之比,其中邱騰華執掌的環境局是濫用簡佈會重災區。記協批評閉門吹風會損害公眾知情權,目的是操控傳媒,方便政府官員逃避問責。
閉門吹風會的慣例,是參加的傳媒,發表報道時不能透露發放消息的官員名字。近來吹風會越益氾濫,記協強調這種以消息人士或政府官員消息的發放資訊方式並非常態,更不應成為常態。記協進行的調查發現,今年3月至5月期間,政府舉行的閉門吹風會約有12次,其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發展局和公務員事務局四個部門各有兩次。其間中文傳媒每日平均有29.8篇報道引用消息人士,可反映吹風會數量之多。
記者起薪點每下愈況
記協點名批評環境局是濫用吹風會的重災區,該局局長邱騰華有一套慣用的發放資訊方式,就是在記者未獲任何政策條文的情況下,舉行一個自行發言的簡短發佈會,其後再舉行閉門吹風會講解政策條文,又指他上任三年來,不論膠袋收費或停車熄匙等重要民生議題,均未有舉行正式記者會。記協主席麥燕庭指出,吹風會助長消息提供者不負責任地「放風」,同時損害公眾知情權,呼籲傳媒不應輕易同意受訪者以不肯公開身份而發佈的新聞。
此外,記協亦發現,記者起薪點每下愈況,一般電子傳媒起薪點較報館優勝,普遍逾一萬元。報館方面,除少數高銷量報章外,大部份新入行記者起薪約9,000元,有報館只有8,000元。記協指,超時工作淪為慣例,再加上不合理待遇,令行業難留人才,影響新聞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