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首次投資就是月供投資相連保險基金,但多年沒有調配組合,而且認為供款期長,但單靠儲蓄又未能達成置業目標。理財專家建議,宜撥出部份現金及每月盈餘,投資於較為熟識的強積金(MPF)自願性供款,為資產增值。
記者:黃碧珊 攝影:李潤芳
曾先生唯一的投資,是4年前幫朋友購買的投資相連保險基金,月供4000元,要供30年,已付22萬元,保單現值約25萬元,人壽保額為保單現值加1%。他表示,由於不懂得投資,加上為幫做保險的朋友開單,故買了有關計劃。不過「該朋友已經離職,所以多年來沒有理會基金組合。」保單尚有26年供款期,現時退保,不能悉數取回供款或現值,只有16萬元。
投連險基金留作退休
由於沒太多投資經驗,所以曾先生聽從父母意見,他說:「父母說買樓較安全,即使樓價下跌仍有瓦遮頭,同時亦可以作為將來結婚之用。」他現時與家人同住公屋,計劃8年內買350萬元物業自住,假設借七成按揭,實際按息2.5厘,分30年攤還,三成首期105萬元,月供9680元。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周偉強提醒,購買理財產品前,應深思熟慮,尤其長年期供款計劃,建議將現有的基金作為部份退休金。至於置業目標,則運用現有儲蓄及每月盈餘達成。不過投資前,宜先預留最少半年開支、即14.4萬元作應急錢。
由於曾先生計劃報讀兩年期碩士課程,全期學費約8萬元,平均每月需支出3300元,故每月盈餘將降至6700元,其中6000元用作投資,700元儲蓄。待完成碩士課程後,將學費撥作投資。假設基金投資年回報6厘,加上現金,8年後共可儲得138.6萬元,足夠支付首期,至於每月供樓開支由每月盈餘支付。其實上述投資組合,7年後應儲得120.1萬元,夠支付首期,多投資一年,可多儲18.5萬元作置業雜費及裝修(表1)。
個案
讀者:曾先生
年齡:30歲
家庭狀況:與父母兄妹同住
職業:教師
月入:3.4萬元
支出:2.4萬元
資產:現金24萬元、基金市值約25萬元、強積金現值約27萬元
症狀:缺乏投資經驗
目標:5至8年內,購買350萬元物業自住
保留黃金對冲美元
曾先生很少留意金融市場動向,故周偉強建議他選擇股債混合基金,透過專業基金經理按市況調整組合。曾先生尚年輕,加上投資期達7至8年,可承擔較高風險,建議投資進取型混合基金。
混合基金隨市況調配
按理柏及晨星(亞洲)截至6月底資料,強積金港元進取混合型及零售亞洲股債混合基金類別,一年表現分別為+8.54%及+17.16%(表2)。
雖然後者回報較高,但建議選用較有認識的強積金平台,因強積金受積金局監管,風險較零售基金低,而且強積金操作簡單,適合不懂投資的曾先生。
例如銀聯信託自願性供款,整筆及每月最少供款僅每次500元或每月300元,不設每年提取次數,但若每次提取少於5000元,收200元服務費(表3)。
新興市場增長潛力大
曾先生現有基金投資組合,大部份為投資新興市場,餘下兩成為黃金基金,由於新興市場增長潛力較歐美高,黃金則可對冲美元下跌、分散風險,建議保留(圖2)。
不過,新興市場基金價格波動較大、風險較高,建議曾先生定期檢討及調整組合。
理財疑難專家幫你
如果你在理財路上有任何疑難,歡迎你寫信來,只要你寄來的資料夠詳盡,並附上聯絡電話,理財版會幫你安排與理財專家面談,免費為你度身訂做更適合你的投資組合。
傳真:23703886;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郵寄:將軍澳工業邨駿盈街八號《蘋果日報》二樓理財版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