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新興國憧憬改革債券吸引

暢談富論:新興國憧憬改革債券吸引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被視作罪魁禍首的美國陷入財政困難,而實行計劃經濟的中國則取得顯著的經濟增長,兩者不斷被比較。
實施「國家資本主義」的中國今次明顯優勝,南韓、土耳其及巴西等多個新興國家亦或多或少採取國家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雙管齊下的經濟體,因此有意見認為,對於美歐這類以私人企業而非政府部門作主要增長動力的地區,「國家資本主義」或可代替資本主義推動經濟增長。

國家資本主義助推動增長

然而,儘管西方國家開始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惟模式卻普遍受到質疑。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的新興國家政府,包括印度在內,似乎十分抗拒民粹主義,但卻有別於西方國家,依然能夠大幅度削減預算赤字,並透過重要行業私有化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由經濟。
舉例說,土耳其和南韓已將經濟體內的所有行業私有化,並完全開放。土耳其於2001年爆發國內銀行危機後,引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計劃,當中涉及國有資產的出售,而其國內配電業務已於近期出售。南韓方面,儘管朝鮮半島政治局勢日益緊張,但南韓的經濟基本因素仍保持強勁,2010年第一季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7.8%。此外,印度的製造業取得增長,並對重要服務行業進行改革。即使推行共產主義的越南亦在今年初宣佈將重新啟動重大私有化計劃。這些新興國家多數享有「人口紅利」,即龐大且不斷增加的勞動年齡人口及較低的撫養率,加上強勁經濟增長,與經濟增長較慢及老年人口較多的已發展國家相比,具有更大改革空間。

外圍不明朗造就低吸機會

實施改革有賴政府願意對外開放,而開放的環球經貿環境將有助進一步推動全球新興國家及已發展國家的繁榮前景。因此,當西方國家開始為揮霍付出代價時,巴西、印尼、土耳其及秘魯的信貸評級今年均獲調高。在基本因素支持下,相信當外圍不明朗因素對新興市場債券帶來考驗時,價格回調反為趁低吸納的投資者提供吸引機會。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