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做穩奴隸和爭當賢孫 - 孔捷生

探針:做穩奴隸和爭當賢孫 - 孔捷生

本朝建政六十年,有過「想做奴隸而不得」的凄凉時期,大饑荒時百姓像蟲子一樣成片餓斃;文革時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故而鄧小平最大貢獻是讓人民「做穩奴隸」,不再啼饑號寒,只須接受後極權主義的開明專制。八九年春夏,溫飽了的奴隸要爭取生存權以外的公民權利,《李鵬「六四」日記》告訴世人:凡作此想,只有一個結局,就是槍炮坦克和血泊。
二十一年過去,下一代中國人長成了,一黨專政長青樹蔭佑下的官二代富二代也長成了。李鵬家族對電力行業的壟斷,江澤民家族對信息產業的壟斷,金融、軍工、能源、珠寶……連古玩行業都把握在簪纓世族手裏。陳雲當年那句名言「還是我們自己的子女更放心」,他指的是權力,還不包括財富。豈有不知,在缺乏制衡的社會,權和錢根本就是共生物。
當今之世奉行的就是這個顛撲不破的定律。想做穩奴隸,就不得犯上作亂;想做有點頭面的奴隸,就先做好奴才;想從奴才更爬上一級階梯,更要做孫子。
近日前奧運冠軍、乒乓國手馬琳的離婚案,在對簿公堂時驚爆:原來球藝精湛如他者,想打國家隊主力都要行賄。他之冠軍是內定的,所以奧運金牌選手獲贈的別墅,在賽果出來之前就半賣半送給他的教練了。再看「鋼鐵長城」,部隊裏要當排長以上的官,都得送禮行賄,這樣的軍隊能打仗嗎?不要緊,能打贏手無寸鐵的平民就行。
北韓之諛辭「慈父領袖」已不夠力度,毛時代「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無非做孝子,而今卻要爭當賢孫。從鄧爺爺、江爺爺到胡爺爺、溫爺爺,喊得情深意切,甚至惠及台灣,一聲聲「連爺爺」,把連戰喊得骨頭都酥了。某年董建華也做過一回「董爺爺」,惜哉此稱謂在香港流行不起來,其實董爺爺才是真的爺爺,及至他足疾下台,董爺爺就不吃香了。
且看大陸坐了十幾年寃獄的趙作海,獲釋第一句話就是「感謝黨和政府」,及至賠償數額批下來,他再次謝恩,表示「不給政府添麻煩」。這是奴隸式的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以中國特色的媚上媚權,他實在不入流,非要把自己奴才化、孫子化、嬰孩化,將最後一點人格徹底拋棄,才能領受「黨疼國愛」的定量配給。
是次香港政改方案通過,曾特首被記一大功,繼連戰之後,他是最有希望做穩「曾爺爺」的人選。
孔捷生
逢周一、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