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早晨,世界盃冠軍決賽後,大陸許多報紙都刊登了新華社前一天發出的一篇批評中國足球的文章,文章問中國足球界,有沒有感到世界盃從遙遠的南非扇過來的三記耳光?
這是中國官方媒體對中國足球尚算嚴厲的批評。不過,其目的也許是為了平息眾怨。因為世界盃決賽周風靡大陸人民的同時,人民一定都感到中國足球幾乎永遠在世界盃缺席的羞恥!
三記耳光的第一記是:為甚麼中國人不踢足球?中國足球球迷之多可說是世界之冠,但在中國足協註冊的足球運動員只有2萬5千多人,相對於德國的650萬、日本的110萬,不計人口比例都差距懸殊。新華社文章說,重要原因是中國足協工作失誤。第二記耳光扇向足球體制,日本足球的興起,歸功於足球教父川淵三郎的發起職聯和兢兢業業地推動,中國足協則出現了南勇這樣的腐敗分子。第三記耳光扇向中國發展足球的觀念,是以「奧運體育」的模式,把足球運動「演變成一種懷有小農心態的政績足球和炫耀足球」,而不是建基於發展「一項大眾愛好的體育運動」。
「三記耳光」的文章刊出後,因世界盃而引起中國足球何以如此遠遠落後於世界,甚至落後於東亞四國中的另三國,已成為內地民眾的議論焦點。中國現在有的是錢,買足球明星,設豐厚薪資與獎金都不成問題;中國又有的是人,13億人就產生不出一隊像樣的足球隊?有人認為,中國應該砸大錢、集中力量搞足球,若中國足球揚威世界,那比甚麼奧運、世博更能使中華民族揚眉。
然而,照筆者看,中國足球是注定無法走向世界的。「三記耳光」把足球癥結歸罪於足球界,既不公平也模糊了焦點。
中國足球發展不起來,根本原因是中國政治制度、社會組成方式、中國的民族性,都不適合發展足球運動。
足球是所有運動中最講究個人技術、臨場的靈活應變,與團隊精神相結合的運動。中國的政治制度限制個人自由,強調個人服從上級黨領導,從學校到職場,個人擺脫老師、上級指引的靈活發揮、臨場變通都會被視為叛逆,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人,很難成就一雙足球好腳。
中國以「舉國體制」、以地獄式的訓練培養奧運精英,對於強調個人技能的運動項目,比如體操、跳水、又或是單打獨鬥的乒乓球、羽毛球甚至未來有可能在世界掄元的網球,都很有效,但對於團隊的比賽項目,特別是單靠三、兩個好手也無法勝出的足球,就完全無效。
最根本的,是中國發展體育運動的目的,是要面子、榮譽,是要贏,而不是為了普及運動。中國足球員少,因為中國的足球場就少。在中國城市,別說足球場,就連讓兒童踢踢球的地方都少得可憐。日本提出發展足球的宗旨是:「為國民提供觸手可及的運動設施和體育俱樂部,讓他們當觀眾之餘,也能親身參與……。」在中國,就當觀眾吧,要參與除非被各地足球俱樂部看中。
除了中國政治制度與社會制度的因素之外,中國人的民族性本來就是缺乏團隊精神的。團隊精神不同於集體主義精神,後者講服從,前者則講在個人自由發揮下與隊友的合作,以爭取團隊打出水平和獲勝為目標。
中國人缺乏團隊精神,從日常的遊戲就可以看到。中國人愛打麻雀,打麻雀是每一個人單打獨鬥;西方人愛打橋牌,橋牌就要合作爭勝。中國人頭腦靈活,有人說論做生意,一個中國人勝過一個日本人,但兩個中國人合夥就一定輸給兩個日本人,因為兩個中國人自己就先內鬥起來了。俗語說「三個和尚無水飲」,柏楊說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窩裏鬥」,孫中山說中國人「一盤散沙」,都說明中國人的民族性缺乏團隊精神。
中國連銀行提款機都有造假的,可見中國人腦筋真是超靈活,甚麼古靈精怪都想得出來,但要我與隊友由始至終衷誠合作打一場球,那麼若隊友不跟我合作,自己貪功,我不是等於給他墊底?
所以,世界盃還是忘記世上有中國這個國家吧。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