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本港人民幣《清算協議》修訂最快可望下周初簽署,在可控風險下,本港人民幣業務將踏入新紀元。據悉,新框架下,不但容許個人人民幣賬戶資金可跨行轉賬,而業界與監管機構商討多時,就本地企業賬戶存留的人民幣資金,可調撥至第三者個人賬戶的建議,亦可能獲得鬆綁。 記者:劉美儀
此舉或會為銀行日後提供人民幣「出糧」(payroll)賬戶的新發展,亮起綠燈;日後開展人民幣投資產品,如人民幣保單的金融機構,亦可將分派的人民幣紅利股息,直接轉賬至投保人的個人賬戶內。然而修訂協議最終版本,仍有待最後磋商。
行業開戶限制將消除
新修訂協議的精髓,在於本地人民幣業務風險獲充份管理下,理論上等同於銀行以另一種外幣業務的模式經營;日後開立人民幣企業賬戶的行業限制將會消除,不再限於與貿易或服務相關的行業,包括證券行、保險、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亦可涉足人民幣開戶行列。
對於《清算協議》是否下周初簽署及傳聞內容,金管局發言人回應說,該局一直爭取在本月內完成協議修訂,其他傳聞不予置評。
維持個人兌換$2萬上限
外界一直聚焦個人每日兌換2萬元人民幣上限的規定,會否放寬,消息透露,無論個人兌換上限,抑或每日滙款8萬元人民幣的上限,均會維持原狀。不過,若企業賬戶內的人民幣資金,將來獲准調撥至包括企業本身的老闆,以至第三者的個人賬戶內,則目前個人2萬元兌換上限,某程度已呈現「灰色」界線。現行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協議下,僅與貿易及服務相關的企業,才可在銀行設立人民幣賬戶,惟企業兌換並無設置上限。
業界指出,若企業賬戶的人民幣資金可調撥至個人賬戶,即該些享有人民幣收入來源的企業,變相可向僱員以人民幣「出糧」,此舉顯示當局加大放鬆本地人民幣業務的力度,冀提升本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試驗場的規模;在容許更多灰色地帶形成測試「窗口」的同時,亦會嚴加看管抵禦潛在風險。
消息亦透露,中銀香港(2388)作為境外人民幣唯一清算行的地位,將維持不變,但按原有模式,以參加行身份參與清算協議、提供人民幣服務的各間銀行,在新框架下可望擴大業務空間,成為人民幣業務代理行角色。
換言之,周邊地區的銀行,除直接經中銀作為清算行外,亦可通過委任其他本地銀行成為其代理行,再連接中銀的清算平台,進行人民幣現鈔兌換或支付結算。
港人民幣業務進新紀元
.證券行、保險及基金公司可涉足人民幣開戶行列。
.個人人民幣賬戶資金可跨行轉賬。
.企業賬戶的人民幣資金及保單人民幣紅利股息可直接調撥至個人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