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景線:ECFA爭執與民進黨的焦慮 - 卜大中

台灣風景線:ECFA爭執與民進黨的焦慮 - 卜大中

台灣與中國簽訂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在立法院審議。國民黨主張包裹審查,逕付二讀;而民進黨主張逐條實質審查。審議的第一天兩黨立委就打成一團。由於國民黨佔絕對多數,表決後國民黨的主張獲勝。民進黨這幾天都缺席抗議。
我們不知道中國那邊對ECFA實施後有多精確的估計;但台灣的國、民兩黨都對ECFA執行後的效果沒有把握。國民黨怕效果不大,反效果較大,那二○一二年的大選就危險了;民進黨怕效果很大,台灣經濟因而振奮繁榮,民進黨的選情就糟了。民進黨最擔心的是ECFA的政治效應,包括:對經濟成長助益很大、原來淺綠的選民因ECFA有效轉而支持國民黨、某些條款形成不可逆的力量以至即使民進黨再執政都無力回天、擔憂是被迫向統一的政治陷阱。

恐侵蝕台灣主體認同意識

民進黨抵死反對ECFA最核心的原因是,ECFA從沒人注意的角落,突襲綠營最敏感的軟下腹─台灣的主體認同。由於ECFA是完全經濟性的協議,綠營無法就政治立場找到着力的支點;但又很確定它是披着經貿羊皮的政治野狼。綠營擔心ECFA所形成的兩岸經貿緊密狀態,會很快侵蝕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台灣主體認同意識。
由於綠營也和國共兩黨一樣,對ECFA落實後是甚麼情景沒有把握,大家摸着石頭過河。因此綠營對國共兩黨宣稱的前途一片大好半信半疑,並不敢完全否定,否則如果真的經濟高成長,綠營將無地自容。綠營其實也願意看到ECFA繁榮台灣經濟,畢竟誰也抵擋不住發財這件事;但是綠營擔心的是兩岸經貿關係在ECFA的加持下,逐漸冲淡了台灣認同。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的民主總統任期共計十六年,耗費大量社會資源建立起的台灣認同意識,是現在民調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遠高於自認是中國人的原因。然而,集體台灣認同還不夠久遠,底氣不足,相當脆弱,要侵蝕這份認同並非難事,尤其從經濟角度切入,溫和不挑激又甜美,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綠營抵死反ECFA的底蘊。
如果綠營徹底相信ECFA只會害台,也就不必那麼強烈地反對,等對台經濟傷害出現,國民黨必在所有選舉中慘敗,民進黨躺着選都贏。問題是綠營還真怕ECFA很補,使台灣經濟上揚,馬的連任就易如反掌。和馬的連任相比,台灣認同的流失更讓綠營焦慮。大家都知道佔台灣多數的中產階級會把安定、繁榮的價值放在意識形態之上;綠營擔憂,一旦ECFA效應讓多數人嚐到甜頭,而台灣的認同又可能帶來危險,根據人性,大多數人會選擇降低對台灣認同的濃度。
封閉式認同需要人我界限劃的清除而強烈,需要敵人的威脅來強化認同。對綠營而言,簽署ECFA意味着消除台灣認同的環境和條件,因而憂心忡忡。其實未來變數繁多,不必如此悲觀,世事總在意料不到的地方出現轉折;況且民主的價值和生活方式,可能比建立民族認同更強大有力。畢竟兩岸問題不在民族,而在民主。綠營只要深化民主,台灣多數嚐到自由甜頭的人,不會贊成統一。
文: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