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物能源與民爭糧﹖是通脹預期和天災導致糧食失收,引致熱錢推高糧價﹖其實,推高糧價的因素委實太多,不能單以生物能源或投機熱錢概全。
要解決糧食安全,要多方面及分層次解決,而中央於上周五公佈的《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正好從問題基本着手。
今次公佈的《意見》蠻有意思,財稅、金融政策雙管齊下,一直以來對行業發展意義重大,亦屬扶持政策的必備條件。不過,今次補貼資金向糧食主產區、非主產區產糧大縣,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傾斜。
《意見》提到要加快重點地區農業機械化進程,例如在東北地區、新疆棉區及華南蔗區,要重點發展大馬力、高性能農機,突破甘蔗收穫機械化瓶頸制約。
還有到2020年,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2億千瓦左右,其中灌排機械動力達1.1億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割綜合機械化水準達65%。其中,小麥耕種收割機械化水準達90%以上,水稻種植、收穫環節機械化水準分別達60%和85%,玉米機收水準達50%左右,油菜機播、機收水準分別達15%和20%以上,基本解決甘蔗種植、收穫機械化關鍵技術問題。
黑龍江大豆恐10年內消失
單看上述三大重點,反映中央正試圖解決目前在糧食世界內出現的結構性問題。中央電視台日前報道,糧食大省黑龍江的大豆生產在10年內可能消失。消息震撼,但仔細看報道內容,覺得企業不願生產亦可理解。試想想,企業於今年1月以每噸3900元(人民幣.下同)購入大豆,目前已跌至3400元,與國產大豆每噸3740元的收儲價相比,國產大豆壓榨企業在原料成本上就已高出幾百元。
不過,要說黑龍江的大豆生產在10年內可能消失,未免誇張。類似大豆問題在內地不是首次出現,無利可圖令不少內地企業出售股權予外資,內地第一食品網於上月報道,4家跨國公司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孚(LouisDreyfus)掌握着全球糧食運銷,國內70%以上的榨油企業都被跨國糧商控股或參股。加上中國原是大豆原產地,至2000年時成為最大進口國,進口價更沒有話事權,單是上述現象,中央那會不管。
今次《意見》正好顯示中央透過扶持政策最終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的收入水準。新政亦被形容為農業即將展開黃金十年。
新政未排外吸引基金來華
同時,《意見》未有排外政策,因此,新政料更吸引外資在內地佈陣,正如有「總統俱樂部」稱號的全球最大私募基金之一凱雷集團說,「近年來,由於中國政府刺激內需的政策,我們對第一產業(農林牧漁行業)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投資。」的確,凱雷較早時入股中漁與卜蜂(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