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艋舺》是台灣版《古惑仔》,不如說是一套借黑道為題的《九降風》,賣的都是「青春」。2小時20分,台灣式冗長依然存在一丁點,但時黃時綠的燈光加後製,看得我蠻有好感。再看幕後花絮,更要點頭稱讚他們的心機。
記者︰陸俊雄
《葉問》般膚色
我看不到真實的膚色。像看《葉問》時一樣,很多時候膚色都偏黃,但《艋舺》的色彩飽和度比《葉問》來得低,未知是否為了貫徹台戲那淡淡然,所以黃起來更帶一點灰,細心留意嘴唇顏色你會發現,於是我將電視的設定稍為更改,加一點紅,對比度也相應提高,令明暗立體感強烈一點,合乎「純個人口味」,才繼續看下去。
這代表畫質色水有問題嗎﹖看來不是,看過Makingof一些母片後,就了解是後製顏色來的,全片都是這樣,做得很連貫。再者,經常有些場口,一個畫面同時出現兩種色溫,例如大環境用的是光管燈光,然後有一鎢絲燈射在人物的身上,一藍一黃拍得很美。除了試顏色很不錯外,此碟用來試畫面細緻度亦一流,因為當中不乏群戲之餘,取場佈置也是落足心機。例如放滿香燭神像的廟宇、晚黑燈籠處處的街巷、人物總愛穿上花花圖案衫等,亂中有序。
後置比較靜
這台式黑幫爭地盤故事,跟我們香港的《古惑仔》很不同,是浪漫很多,即是對話內心戲很多,聲音長時間集中在前中置。你想看激烈的打鬥,對不起它很欠奉,就算有,音效上也不愛將拳頭刀棍對碰聲煲得很大。即使有數幕人頭湧湧,後置的人群聲也算小。不過,都總有兩至三幕後置和「拾仔」在發功的,以最尾一場兄弟在廟內對決為例,打是很靜,但配樂卻做得很強,利用如非洲鼓的聲音,以強勁節奏感刺激你情緒。這招其實很多戲都有用過,最近看的一套是《寡佬飛行日記》。
導演谷眼淚
《艋舺》能夠在台灣打破《海角七號》票房紀錄,除推銷手法,導演及個別年輕演員也應記一功。在特別收錄阮經天帶點斷背情抱着鳳小岳大哭的一段,在幕後花絮中可看到,原來拍一次不收貨,不斷再拍,連導演鈕承澤也入戲到邊拍邊哭,最後為更入戲,突然走上前踢了原本已經在哭的阮經天幾腳,認真到這種程度,不得不佩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