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潤生命 尋找心靈富足藝術助精神康復者溝通

滋潤生命 尋找心靈富足
藝術助精神康復者溝通

藝術是表達思想與情緒的其中一個途徑。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分別撥款50,000元及20,000元,助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康恩園推行「以藝術滋潤生命-陶藝工房」及「尋找心靈富足」計劃,讓轄下約40名中途宿舍院友及會員透過藝術創作,改善精神健康。

負責兩項計劃的註冊藝術治療師戚健英表示,智障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往往存有認知或溝通障礙,藝術可以成為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橋樑,有助抒發情緒。

陶藝製作學習耐性

為期一年的「陶藝工房」計劃預計共約30名患有智障及精神病康復會員受惠。分設兩班,一班已於6月開課,另一班則將於9月開班,課程分初階、進階及創作班,預計七個月可完成。參加者須先評估有足夠手力,並能依照指示製作,方獲接納申請。
有份參與的中途宿舍會員Coby首次接觸陶藝,雀躍萬分,「陶藝好難,不過我會努力完成」。戚健英認為,會員的學習表現令人鼓舞,「有會員喺陶藝製作過程中,發現自己缺乏耐性,就要求自己學習忍耐,認真改善技巧」。

Coby專注地製作陶藝,期望做出美好的製成品。受訪機構提供圖片

作品展覽分享成果

至於為期半年的「尋找心靈富足」計劃,則已於6月初開始招募參加者。計劃同樣將藝術治療融入心理治療,透過12次小組活動,以不同的心靈健康元素為主題進行探討及分享,並安排戶外活動,讓10名參與計劃的精神病康復者接觸大自然。兩項計劃參加者的藝術作品均會公開展示,供社區人士、會員及其家屬欣賞。
「社福機構專戶」捐款編號:S0006
網上捐款: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donate

藝術治療師少 港仍未普遍

註冊藝術治療師戚健英表示,藝術治療是由英、美兩國自1960年代後,開始發展的心理治療專業。近20年在西方的服務範圍漸漸擴充,包括兒童、青少年、智障人士、精神病康復者、自閉症人士、長期病患、臨終關懷、老人癡呆症及專業培訓等。近10年則在港漸被認識,但仍不普遍。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總監及康恩園總經理歐陽素華認為,藝術工作對復康人士的積極正面作用,雖已獲政府及不少非牟利機構認同,但因本港推動此方面的專業受訓人員有限,致未能普遍。
戚健英指出,現時本港並未為藝術治療師設立註冊制度,在港的藝術治療師主要在英、美完成專業課程,並在當地註冊後回流香港執業,人數僅約10人。現時政府仍未將藝術治療納入公營架構,故投放的資源有限。雖有大學正籌劃開展課程培育人才,但仍屬起步階段。

提提你:快提交資助申請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一直透過善長捐款支持推行各項社會服務,基金又透過撥款,資助社會服務機構開展直接幫助貧困、弱勢社群的計劃,以填補現有服務的空隙及不足的資源。蘋果基金現正接受本年第三季度社會服務資助計劃申請,歡迎社福機構及自助組織遞交計劃書申請撥款,截止日期為本月30日(星期五),審批結果將於9月底個別通知申請機構。
詳情可瀏覽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電話:29908688
傳真:3711246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接收捐款戶口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渣打銀行:447-0-667059-3

網上捐款捐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