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造訪:從唐山到汶川 香港人會看嗎?

周日造訪:從唐山到汶川 香港人會看嗎?

七月,風和日麗,馮小剛來港。抵埗前,電影公司溫馨提示:因已派發《唐山大地震》製作資料,所以,最好,不要重複再問,否則導演會嬲,會拍枱走人!我怕,怕真的會被彪形大漢打橫抬出總統套房,大概要乖乖了事?
訪問日,編排緊密,我竟要坐在一旁聽他跟其他傳媒的訪問!怎麼,他們問的跟資料上有何分別?我偷看戴上Cap帽遮着半臉的馮小剛,神情沒兩樣,沒發怒亦沒拂袖……
於是,我大着膽子。馮大導侃侃而談,我也沒有橫着出去,想不到的,倒是最後沉默的回應。我說到了汶川的豆腐渣……

記者:梁佩芬
攝影:陳盛臣
場地:紅磡都會海逸酒店

馮小剛簡歷

1958年出生。高中畢業後進入北京軍區文工團做設計,後參軍。1985年,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做電視劇美工師,之後,被送入北京廣播學院深造一年,同時,開始寫劇本。1994年,做導演兼做美工,處女作《永失我愛》,往後作品有《不見不散》、《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非誠勿擾》、《集結號》等。

緣.玄爆
「我從沒想過超越自己。」

訪問前,向曾看其電影的朋友討教問題,竟有過半數人答:「借佢把口鬧吓人囉?」不是嗎?馮導演難道是天生一副罵人相?翻查資料,被他有意無意不經意語帶雙關說了幾句的有:香港代表周星馳、劉德華;國內代表黃曉明、李冰冰、范冰冰等,最堅是:「馮小剛破口罵記者」,連「操你」也出了!我當然不想讓人看着我被罵,雖然天下何人無人罵。那麼,就曲線借別人的「東風」來引起馮小剛的興趣(我以為),此人乃經常被拿來跟他作比較的張藝謀。張導演常被人問如何超越別導演,如馮小剛的票房、陳凱歌的獎項,曾深深不忿(記者形容)地說:「我只求超越自己。」那,馮導演會如何超越自己?
「我從沒想過超越自己,一切只是隨緣。」緣,玄得爆。「你常想超越自己,做事就要從計劃從設計着手,萬事要在掌握中,何時拍甚麼類型片,要拍大片呀,要得獎呀。」那不知道馮導演從電影美工變身軍人再成為導演,亦是因緣際會嗎?「做導演、拍電影與接劇本,都不能強求,凡事強行,適得其反。就像梁朝偉,人人說他的眼神迷人,可不是強行做成,亦不是只有王家衞才有能力拍出來,他在其他電影中的眼神亦一樣,自然而成,不是做作。」王家衞又算甚麼,馮導演曾寸寸說自己從不戴墨鏡,怎能有文藝腔呢,記住,是文藝片,不是藝術片。
「有些導演,常設法拍一套有意義的電影,那不是說我是導演,站的位置比你高,眼界比你闊,看得比你多嗎?我正跟你說大道理,沒有我,你哪知道。」他口中沒說哪些是有意義的電影,我惟有舉個例如國內的主旋律電影,說內戰中共產黨如何英勇,說有偉大的毛澤東領導下才建設起來的新中國,去年為慶祝建國六十年而拍成的《建國大業》,馮小剛也有份參演做杜月笙,那不正正是「高人一等」說服式電影嗎?馮導演聽罷,沉默數秒,沒有正視我:「主旋律電影,有着另類教化功能,摒除此類,不少導演都自覺是做着有意義的事。」主旋律這話題,就此打住。

■小偷@《蘇乞兒》

■黑幫大佬@《功夫》

利他與利己
「電影沒人看,拍來做甚麼?」

「甚麼價值觀、教育性、情操都是形而上,我不會做,亦不想做,我只做有意思的事。」「有意思」三個字,鏗鏘有力。「你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是利己的行為,只想得到稱讚呀、名譽呀;若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就是利他,電影的功能是娛樂大眾,拍些別人不明白不清楚的故事,那是失敗,因為你全然不懂感動人,只討好自己。」這句話,KO了不少獲獎無數的導演。「你看的,跟我看的,應該站在同一線上,你會笑,我也會笑。若導演高高在上,怎可感動人?」這刻,我想起香港的王晶。「一件有意思的事,可帶出一些有意義的事來。」馮小剛的電影往往從處境小品出發,如道出改革三十年中手提電話如何影響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手機》、道出國內假大空陋習的《大腕》、道出二十一世紀國內男歡女愛的《非誠勿擾》。「《集結號》到最後,主角也救不了自己,一般評論說太平實沒戲劇效果,那些人,只是站在自己理想的空間來構思電影劇情,真實環境下,為何不能死?那是戰爭,我不會為製造感人情節而麻木地將故事推到一個不合理地步。」在他眼中,影評人也是站在道德高地,沒一般平民眼光。
沒錯,馮小剛以「利他」出發,最終倒也「利己」。這位國內賀歲電影大贏家,自1994拍攝《永失我愛》到2008年《非誠勿擾》,累積票房超過十億人民幣,據報道,去年他與舒淇到台灣宣傳《非誠勿擾》時被人問及票房好卻沒得過國際大獎,會否令導演生涯失色了一點點呢?他對着節目主持人,理直氣壯:「除了票房,我不看其他。」當然,難道仍行共產主義,在毛澤東年代取三十六蚊人工嗎?若沒票房,又怎會傳出於今年五月與妻子徐帆聯名以五千八百萬購買香港豪宅呢。今日再問他,答案仍一樣,完全沒說甚麼「票房一事我不懂、票房由老闆負責」等清高答案,只稍落註腳:「看票房,不能單純看錢,這代表了有多少人入場,感動了多少人?電影沒人看,拍來做甚麼?」說完,終於笑了一笑。就是這樣,他的答案永遠中肯得來不失點點諷刺和自誇,話中有話。

■自言不講形而上的馮小剛在「高人一等」的《建國大業》中扮演杜月笙。

沉默……
「你們香港人真奇怪。」

《唐山大地震》,馮小剛新作,若說是看唐山7.8級大地震的震撼畫面,對不起,只有區區十五分鐘的特技效果,誠如導演說國產片的電腦特技等於國足,與世界未接軌,所以,電影帶出地震後災民的心理問題,英文片名比較貼切:AfterShock!「1976年時,我還在北京,也有震動,跟媽媽跑到屋外,有幾天不敢回家。你們香港人知道唐山大地震嗎?」他反問我。如實答吧,我在地震前十天出世,但媽媽坐月時都不知有地震,原因——新聞封鎖,以她記憶,都差不多到產假快完,才有法國新聞社的小段報道。馮導演一聽,面色一沉:「那你們對此有興趣嗎?」我怎答好呢?突然想起:「不想被人打橫抬出總統套房」,只好說:「至少,我們不會對片名感到陌生,中學的中文課有讀錢鋼的《唐山大地震》!」這時,他點起一根煙:「你覺得香港人會看嗎?」甚麼?馮導演你竟反客為主,說真,我怎知道,只推說要看電影公司如何宣傳吧,說到底也是中國首部IMAX電影,雖然特技效果不能媲美《明日之後》。他呼出一口煙:「你們香港人,真奇怪。」我也呼了一口氣。「片中有不少唐山人參與,拍攝時,他們真情流露,不是做戲,說Cut,仍在哭,感情仍在,此戲不是說地震時有多慘有多恐怖,而是地震後那種不能磨滅的傷害,34年了……」是啊,34年了,兩年前還有汶川地震,當中有不了了之的豆腐渣工程,身為政協,是否需在電影中發表一下看法呢?這刻,他在望窗,沒表意見。
是的,等於他不會多說主旋律電影的好壞,始終,他是政協委員,今年更以真摯而樸素的聲音唱出政協主題歌——《我們》:「有你才有我們,我們就是我們,這世界就永遠充滿光明……」

■馮小剛(左三)在十一屆政協會議開幕後,和張藝謀等北京電影學院委員聚首。

《唐山大地震》

以1976年發生的唐山大地震作背景,一個長途車司機方大強勇救妻子李元妮後命喪瓦礫下,他們的龍鳳胎方登和方達不幸地被埋在一塊大水泥板下,救援人員說只能救一個,元妮在極不情願中說了句:「救弟弟!」弟弟被救後,姐姐方登不省人事,元妮以為她死了,遂帶着方達往醫院。方達斷了一隻手,而方登呢?原來未死,輾轉下被解放軍收留,改名李登。從此,元妮帶着一種罪咎心度日,李登則從未原諒母親,就算仍活於世,亦不想與她相認。三十多年後,汶川大地震,李登和方達在唐山救援隊中相認……

上映日期: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