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即將完結,有關督導委員會亦完成最後一次會議。委員會透露,市區重建局日後角色即使轉為重保育、少重建,相信也可自負盈虧,毋須政府再注資。委員會又認為加入「樓換樓」方案是好事,可予受重建影響居民多一個選擇;又建議當局考慮給予非自住長者更多賠償。
發展局快將公佈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結果,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今早舉行特別會議,邀請70多個團體及個別人士,發表他們對市區重建意見。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成員張仁良昨接受訪問時表示,市建局加入樓換樓是好事,能給予居民多一個選擇。對於有意見認為市建局應放寬參考同區七年樓齡作賠償的方案,張仁良表示很難做到,「市建局都係用公帑去賠俾受重建影響居民,如果賠得多,納稅人又可能有不滿」。
團體指摘剝奪文化資產
張仁良說,市建局日後或會較少主動進行重建,而改為協助舊樓業主自行重建,從而收取諮詢費用;此外,該局亦可能會做更多沒有回報的保育工作,但張仁良相信,即使市建局日後少重建賣樓,但也可靠收取諮詢費及其他收入自負盈虧。
此外,由一群80後青年人組成的本土研究社昨就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發表意見,該社成員之一王浩賢批評,市建局在灣仔利東街及旺角波鞋街進行重建,是剝奪社會文化資產,與民爭利,「利東街啲舖頭賣開婚嫁嘢,波鞋街賣體育用品嘢人人都知,市建局知呢兩個地區搵到錢,咪插隻手入嚟重建,之後又開番相關舖頭囉」。他又指,市建局提出的樓換樓方案其實是騙人,要求該局引入呎換呎機制,「啲居民收咗市建局賠償之後,再買番佢嘅新樓至少要補番近200萬,咁都算樓換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