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前主筆練乙錚說過他寫時評的一個習慣,大意是下筆時盡量不看別人怎樣看,只看事件的原材料。連練總這樣的人物,都要用意見過濾法來保持個人判斷力,常人看事看人,要做到不為紛陳的意見影響獨立思考,簡直像一次又一次的鍛煉修行。
即使不看別人看法,當今報導方式,已將看法藏在資料中,看多了,所謂主見都有不由自主的成份。有時候對事件市況跟得太緊,就會不知不覺間在那股氣氛中成為半個局內人般,談不上客觀與主見。
就像地產商及其代理在新盤開售時發放的消息,最典型是有多少客戶對特色戶感興趣,意向價又是多少,每次都是向同區紀錄價邁向一小步,看多了,假如那不是天匯價,慢慢就入了局,步步高的不合理價也開始合理化。
民主黨認為支持他們方案的有很多都是沉默溫和派市民。支持這方案的普羅人士為甚麼會保持沉默,為甚麼會是那批沒有一如往年在七一走出來的一群?想來想去,可能部份支持這個方案的不是怕被打為作賊的佳人而不出頭,而是多年來跟進關注此事太久太貼了,在眾聲喧鬧的氣氛中,聽過太多不同的主見,彷彿成為局中的見證人,見證一次又一次的爭吵論辯,一年又一年的失落,由肉身之疲變成心態之憊,於是就好歹收貨算了。憊字下面有個心,心都累了,還如何大動作大鑼大鼓撐這一小步?
是的,跟事態保持一點距離,甚或像個外來客,沒有感受過爭取進程中原地踏步帶來的無力感,會比較容易維持客觀原判,說貨還是不對辦,不收就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