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際預科文憑(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IB)考試本周三(7日)放榜,英基學校協會屬下學校共有726名學生報考,有15名學生獲得全科滿分,其中游暘及湯學婷成為狀元中的狀元,獲得45分的完美分數。游暘的父親游子覺,是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也是前考試局1978年起接辦的本港首屆中學會考9A狀元,一門兩代出狀元。記者:陳佩穎
IB文憑課程是一個兩年制的高中課程,文憑試程度相等於香港高考,不少想升讀國際知名學府的學生報考IB,視之為全球名校的「通行證」。學生可報考6科,每科最高分數為7分,滿分為42分。課程另有一組核心科目——「知識理論」、「創意、行動與服務」及撰寫4000字延伸論文,於此部份表現優異可獲最多三分獎勵分,故考試最高總分為45分。
升讀英國劍橋大學
狀元王游暘就讀南島中學,將升讀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系。他在英國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GCSE,等同香港中學會考)中曾獲得7A*2A的佳績,今次IB成績在凌晨四時發放,當他知道成績後十分興奮,笑稱「嘈醒晒成屋人」。
游暘的父親是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游子覺,是前考試局(現稱考評局)1978年起接辦的本港首屆中學會考9A狀元。身為狀元的第二代,游暘一直以父親為榜樣。游暘表示,小時候游子覺便和他討論時事,又和他一起閱讀與數學有關的書籍,培養他對解決難題及數學的興趣。他稱解難已經成為生活習慣,「行街嘅時候見到啲特別嘅嘢或者圖案,就會作啲問題出嚟考下自己」。他有一次看到有工人在搬運奶樽,便問自己究竟怎樣排列奶樽,紙箱才可以載到最多的奶樽。
就讀國際學校的游暘表示英文科對他來說是最難的科目。他初入讀國際學校中學課程時,英語水平不太好,「學校全部人都係講英文,同啲朋友出去都講下英文」,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英文水平漸漸提升,更於GCSE獲得英語A級。他本不想讀國際學校,後來發覺自由的學習環境更適合他。他擔任學校樂團中提琴首席,又開班教授同學打橋牌。
女狀元以姊為榜樣
就讀英皇佐治五世學校的女狀元湯學婷,雙親是台灣人,她生於美國,受教育於香港,父親湯有光於科技大學擔任土木工程系教授。湯學婷三個姊姊都分別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學,她以姊姊為榜樣。她將於來年升讀普林斯頓大學工程系。希望以此報答父母對她的信任。